详细内容
 
记吾师孙淮滨:百年沧桑 禅净人生

    吾师孙淮滨,安徽省文史馆员、著名文化学者、灵璧石泰斗、中国传统钟馗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代表人。安徽灵璧县朝阳集人。朝阳集是淮北平原地带少有的一个依山傍水的古镇,北临三十里地的淮海战役及楚汉文化的发源地江苏彭城(徐州),他出生于1932年2月11日(古历岁序壬申年正月初六),祖父按族谱辈分取名怀斌,字文白,寄意文质尔雅,做人清清白白。上有一大六岁的姐姐,两岁半时丧母,父续弦再生两子。吾师自幼和姐姐、祖父、继祖母(吾师的父亲9岁时祖父续弦)一起生活。老师六岁前所生活的幼年是多彩的、快乐的、无忧的,是充满童趣的。吾师的祖父以染布作坊养家糊口,以手绘民俗民画、自绘自裱补贴家用。祖父常以自种蓝靛自制花布,花版自雕自印,技艺纯熟到套印,花样繁多,多以民俗故事为范本,价格廉洁,彼时誉享四邻八乡。恰恰是这五彩斑斓、变幻莫测的色调,给了吾师最初的色彩美的启蒙。1938年日本人火烧朝阳集后,祖父义愤填膺,祖父用画笔来表达他对日本人的憎恶,常常画钟馗捉鬼图,任四邻八乡的村民索要,也是从那时候起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品性植入吾师幼小的心灵深处。我吾师的家姐,自幼做女红,是十里八村的好手,日久姐姐做的女红就是上品了,乡里乡亲的谁家的女儿出嫁,谁家的儿子娶亲,婚丧嫁娶,争相请约,自家里用的器具、门窗、灶台、甚至是庭院里的井台、都贴满了姐姐剪的小动物、花卉、福字,应有尽有。吾师幼年顽皮好奇,总是把剪纸撕开来,但姐姐从不打骂他,只会在第二天我师一觉醒来时那些剪纸却还在物什上,吾师的日子就在姐姐的温柔、爱里面流淌着、前行着。吾师的祖母一生无子,瘦弱的身躯,个子不高,裹着小脚,圆脸,笑起来时眼睛像月牙,祖母的口袋里仿佛像百宝箱,吃的玩的,应有尽有,有纸三角包裹的三角蜜糕点,是那种嘴一咬糖稀会顺着嘴角流下来的面点心,甜而不腻;有糖稀做的小糖人、小兔子,最多的是糖公鸡,迎着太阳看晶莹剔透,栩栩如生;有玻璃糖豆,有炒蚕豆,有炒花生,有炒麦面;总之每当我师拽着祖母衣角时,小脚祖母就会背对着他仿佛变魔术般从衣袋里摸出吃的仰或玩的。即使淘气了,祖母也只是把手抬起来吓唬吓唬他而已。
   祖母总是用她慈爱而专注的眼神长久的凝视着他,记忆中镇南一里地是山,山上有座庙,庙前有一口清泉,那时孩子们总是结伴到那里嬉戏玩耍,吾师也总是随在大孩子身后去,那时小脚祖母总是跟在后面怕他会被大孩子欺负,而他也总是调皮地把小脚祖母甩在身后。不难想象吾师三五岁时嬉笑着穿梭在染坊的花布间,或围绕在姐姐的膝边,时而把姐姐的剪纸顶在头上,时而和小脚祖母捉迷藏,这是怎样的一个幼年啊,欢乐而充满爱的氛围成长,耳熏目染,民间艺术的种子自此在他心里生根发芽。对祖母印象最深的是1938年的秋天,日本人火烧朝阳集,也是那时即开始了他的苦难生活,但是小脚祖母用勇敢和智慧守住了风雨飘摇的家园,日本人进镇时,镇里的大人孩子都躲进山里去了,那天唯有祖母不愿离去,在一个六岁孩子的心里,不知祖母是怎么了?记忆中是通天火红的天空,烟雾缭绕,呛人的气味,像死一样寂静一片,不知过了多久山里的人们开始陆续回到镇上的家,他和父亲跟着人群伴着恐惧、冰冷的夜色涌向回家的路,那时的山路已没有往昔快乐的影子了,连虫儿的叫声都没了,镇上的房子被烧的狼藉一片,空气中弥漫着古怪的气味,呛鼻熜眼,哭声,谩骂声,不绝于耳,而自己的家门却完好无损,只见满脸汗水的祖母站在家门口,手里还攥着掉瓷的瓷盆,凌乱的头发还滴着水,贴在脸上,祖母的脸黑一块、白一块,仿佛唱戏一般。因为是继母,吾师的父亲不曾喊过一声娘,可是在那个夜晚,颤抖、哭泣、感激的叫声:娘!划过夜空,在吾师幼小的心里不知父亲怎么了,直到今天才明白父亲的知恩。也是现在才知道那时祖母把所有的地方都泼上了水,如今八十又二的吾师回忆起小脚祖母时,都难以抑制泪水。和吾师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小脚祖母,终其一生,用深沉、悠长的爱守护了老师整整一个幼年、童年,这是怎样的一份大爱啊,小脚祖母虽不识书,但很达理,用她不倨傲,不卑微的品性情怀指引着吾师,让他在少年时代有礼贊生命的感恩,有清远淡泊的艺术志向,仁慈的祖母于老师12岁时故去,风雨沧桑七十年过去了,在那么漫长的岁月长河里,祖母一直是他内心深处的暖阳,是上天赐予的特殊的母爱。吾师在祖母去世后,姐姐从此代替了祖母用女性细腻、善良、温柔的心地爱他,呵护他。和祖父三个人一起生活,父亲也只能偶尔过来看看,也只是看看罢了,那时父亲和继母以及同父异母的两个弟弟另立门户 。
    吾师的继母把所有的爱都投放在两个弟弟的身上,父亲从此也只是两个弟弟的父亲了。那时吾师的父亲总是背着双手,抽着旱烟袋,过早就驼着的背,用仿佛空洞的略有泪光的眼神望着吾师,而每当那时吾师都是懂事的拽着父亲的袖口,我想那时吾师的父亲是无奈的、是隐忍的。但是吾师在祖母和姐姐的爱里面成长的不卑不亢,健康而有才情,小小的个子,却有一颗让身边人喜欢的敦厚、聪敏的心,就这样在祖父的惨淡经营下,老师于1948年读完了师范(即现在的灵璧中学,彼时设中学部和简易师范部,学制四年),这样的求学经历是姐姐常年做女红的手和祖父染布的手托举支撑而完成了学业。19岁的老师因为祖父早早的成家了,至此年幼的肩膀开始承起了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同年即1950年在镇上小学执教,那时家里没有劳力,扒河的工分也只能用双倍的教书精气去换取。假期也不能停歇,要拉两个轱辘的平板车到30里外的徐州去装煤,以换取一家人的口粮,改善一家人的生活,瘦弱的身影,沉重的板车,孤独地在狭窄的黄土小道上前行,远方有妻子的身影,脚步声越来越近,那是她前来迎脚的,大他两岁的妻,把爱放在心里,那时的那一刻是温馨的,虽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却有着相濡以沫的执手相伴。本以为可以喘口气了,但老天也似捉弄人,瞬间乌云、狂风、冰雹、暴雨,妻在后面推车,老师咬着牙,闭着眼,在泥泞的路上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地前行着,自己告诉自己:家不远了,家不远了。妻因而流产,由此落下了病根。老师愧疚,也更加有了担当,有一种信念,有一种活水源头的精进,所以青年时代把苦难生活活出了滴水穿石般的坚持,活出了以柔克刚的精劲,涵养了心性,静定归真,至简而纯朴自然,日子就在半教半农的状态下前行着。在学校认真执着并有憧憬的用他全部的身心去教书育人,心灵手巧的他制作出各种各样的教具,不但本校用,全县的小学教师都来观摩学习。物质匮乏的年代,一手漂亮整洁的黑板字,丰富了黑板报,令学生欢喜至极,老师也更加钻研教学方式方法了。他常在夜深人静时伏案书写大量的文章,文章也不断的见诸报端,这时老师的艺术才华也慢慢展现开来。25岁时即1958年因为一手好字,一手好文,一手好画,被借调到县《灵璧日报》报社从事新闻事业,那时常署名同音异字“淮滨”笔名,因在报纸传播广,时间久,本来的名字也就鲜为人知了,至此就已“淮滨”二字行世,并广为流传,吾师也就开始了真正的城市生活。
    1961年吾师正式调入灵璧县文化馆,从事文化事业,也开始了终其一生的艺术生涯,对艺术的吸取也如鱼得水,开始了深入钻研,临读金文碑帖、诗词、古文学,读经研史,开始亲临清道人入室弟子王奎璧、吕凤子先生的门下,师授精学书法,山水,花鸟,博古,人物,工写兼备,渐入佳境,他把所有业余的时间用到了艺术的追求上,如饥似渴,他像清教徒般在艺术的道路上潜心修行着。在艺术的道路上走的孤独而谦逊,就这样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文革,但老师用超出常人的毅力与艺术结伴前行。八十年代的中国是唯身份论,唯户口论,半工半农的中国知识分子家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精神上的歧视,而人到中年的他又遭遇了丧妻之痛,所有这些都没能阻挡他艺术的步伐,自觉而俏没生息地承受一种文化担当,冷门冷差式地自认传统艺术文化的护卫使,创立了灵壁石文化,苏子瞻的《灵璧张氏园亭记》中的兰皋园已淹没在历史的云烟中了,唯有吾师全力、全时、全财,风雨无阻历经四十年查阅古籍,考察、探索、论证、推广视为奇珍的灵璧石还在眼前,吾师引经据典,打造了天下第一石的灵璧石文化品牌,使灵壁石重现历史华彩,天下第一石名享中外!
    而我每每外出,当别人问起我是哪里人时,都自豪的说我是在有天下第一石灵璧石的地方!吾师晚年欣慰的是挽救了民间传统钟馗画,经过三十年的努力灵壁钟馗画成功申遗,吾师被国家授予灵璧钟馗画非物质文化传承代表第一人,灵璧钟馗画现如今也成为了灵璧的“土特产”了。在吾师81岁高龄时用博学深厚的国学功底,用倾注一生对灵璧厚重的文化底蕴灼爱,写下了近33万字的著作《文化灵璧》,把一个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灵璧、一个一代文豪苏东坡留下园记的山水灵璧、一个乾隆皇帝感叹天下第一石的灵璧、一个吴道子工笔重彩的盛唐华彩灵璧、一个历史名胜垓下遗址名城的灵璧,呈现在世人面前!灵璧感谢有您!灵璧人感谢有您!我深深敬慕您,吾师!在这近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吾师您的一生是懂爱的一生,是德艺双馨的一生,是如玉般温润的一生,是上善若水穿石般坚持的一生,是恬淡厚重的一生!是素心寡欲的一生!是爱水无言无香的一生!这百年的沧桑,像山涧的溪水无声无息流向远方,不悲不喜,禅静一生!
                                                                                    (尹晓娣写于2013年10月12日,此文发表在《安徽经济报》2014年4月25日第42期)
 
                                                      【孙淮滨简介
     孙淮滨,安徽灵璧人,1932年生。先后师从清道人高足王奎璧、吕凤子先生,宗法授受,薪火相传,为清道人再传弟子。书法致力于碑学,求篆于金,求隶于石,兼习晋唐法帖,融古铸今,形成格高韵古的书风。其于绘事,深谙“六法”,涉猎甚广。举凡山水、人物、花鸟、博古等,或工或写,皆能各臻其妙。尤其博古画独辟蹊径,他以中国工笔重彩技法融以西方极尽写实的油画技巧,画出造型壮美,纹饰雄浑的中国夏鼎商彝等青铜瑰宝。每件青铜画作,气韵高古,锈蚀斑驳,气韵高古,仿佛能够触手可炙器物之重量与温凉,并似乎能够叩响器物铿亮悠扬的青铜声。他的博古画技法既葆传统,又标新立异,突破前人窠臼,独树一帜。孙淮滨先生晚年致力于中国灵璧钟馗画的挖掘、整理与抢救工作,灵璧钟馗画是民间手绘年画,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它是从轩辕黄帝驱邪傩舞中的方相氏衍化嬗变而来,文化根底深厚,意蕴博大精深。又由于唐玄宗述梦中所见和吴道子的受命创作,更具有谲怪迷离的神秘色彩,因之受到历代帝王贵胄和平民百姓的顶礼膜拜,被奉为镇宅驱邪,赐福迎吉的呵护大神。灵璧钟馗画肇始于唐,一直以吴道子的“钟馗样”为粉本,世代传承,随着我国民间民俗事象而流衍下来,孙淮滨先生的钟馗画以继承传统为旨要,他原真地秉承前辈精深造诣的画迹,保留着中国传统绘画深层精神的意象式艺术造型。以他对人体结构的熟练掌握,以他精到的篆书用笔,放笔直写。线条兔起鹘落,刚柔相济,造型定势,勾勒准确。线条的弹性和力度恰到好处,真正体现了吴道子“吴带当风”,“毛根出血”、“传神阿堵”的经典艺术。又由于他厚实的人物素描基础,无论钟馗的躯体、四肢、五官,以及指掌乃至跖趾,通过线条的表现,无不准确而富有立体感。而且其内在感情与外在气质无不与传说中的钟馗形象相毕肖,达到了形神统一的完美艺术形象。在设色上,他以娴熟的文人工笔画技法与灵璧钟馗画艺匠的传统工艺融会贯通,合一炉而冶之。诸如凸凹法、晕染法、堆彩法、退染法以及贴金沥粉等,技法多样,数层烘染,必厚重而止。其敷色浓烈,惊彩绝艳,达到“焕烂而求备”的效果。这种具有富丽堂皇,博大雄浑的大唐气象,真正地体现出大唐盛世的审美情趣和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这种画风是大唐以后封建社会的各个朝代所不可企及的。
现为中国民族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学会副主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灵璧钟馗画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创造民间文化品牌艺术家、新中国国礼艺术大师、台北故宫书画院名誉院长、台北故宫书画院终身客座教授。著作有《中国灵璧钟馗画渊源探赜》、《中国灵壁石宝典》、《孙淮滨钟馗图》、《灵韵仙姿》、《孙淮滨论文集》、《孙淮滨书画集》等。

                                                                                                                      【本文发表在2014年《安徽经济日报》】

2020-1-8 12:08:12     浏览人次: 1184
Copyright @ 2014-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孙淮滨艺术馆 版权所有
电 话:  地 址: 邮政编码:239000
皖ICP备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