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磬出灵璧 传承有人


                                                         孙礼强
    灵璧县地处安徽北陲,北邻徐州,南界蚌埠。面积2125平方公里,人口130万。这里山河辐辏,宝藏丰蕴,石品繁多,奠定了灵璧县石文化大县的物质基础。
在灵璧县石品中,磬石最为古老。灵璧磬石是《尚书·禹贡》中“泗滨浮磬”的今称,产于灵璧县磬石山,古磬矿在磬山南麓,相传为轩辕黄帝采石造磬处。这里层层叠叠的磬石矿仍残留着古老的岁月苍痕。古籍《通礼义纂》记载:“黄帝命伶伦造磬。”《路史》又载:黄帝的长子“少昊,······立建鼓,制浮磬”。“浮磬”即“泗滨浮磬”。轩辕黄帝之后,尧、舜、禹数帝皆仍之。其后“泗滨浮磬”被载入《尚书·禹贡》中。《尚书·禹贡》是记载大禹时期地域物产和贡赋的古籍,其中有徐州贡“泗滨浮磬”的记载。灵璧之特殊地质条件造就了“泗滨浮磬”的天籁之音,禹甸徐州因域中有“泗滨浮磬”记入《禹贡》而引为骄傲,国中以有“泗滨浮磬”因而创造了神州律吕,清乐雅韵,煌煌炳炳,开启了中国数千年音乐文化之古老与文明。
    磬是古代皇权礼乐制度的产物,是历代天子奉祀天地、郊庙以及登基、宴享等国家大典中的重要法物。《白虎通》曰:“磬者,夷则之气也,象万物之盛也”。《乐记》云:“钟磬竽瑟以和之,于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玉海》云:“八音以石为君。”石磬在皇权时代有着最尊贵的地位。在古代宗教信仰下,敬演磬乐是天子与天廷对话,与神灵冥通,关乎国家社稷。因之,磬为历代天子推尊,位列金殿。中国礼乐文化始于“三代”之先,又经夏商周三代一脉相承。《诗经·商颂•那》曾记述商代乐舞活动的诗:“鞉鼓渊渊,嚖嚖管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诗句突出磬在音乐中的重要地位。1950年在商王朝政治中心遗址河南安阳殷墟中出土一面“虎纹磬”,横长84厘米,纵高42厘米,厚2.5厘米,上面刻有虎纹,虎作匍匐状,尾上卷,张口似啸,工艺精湛。史学家考证这面“虎纹磬”为灵璧县磬石山磬石所造,后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它是三千年前灵璧磬石雕品的实物见证。商以后,周朝发展了礼乐文化,统治者把礼乐政刑相并列,音乐成为巩固政治的工具。《礼记》规定士大夫自少年起必须接受乐舞训练。国家设有音乐机构,由大司马管理,形成完整的宫廷音乐体系,史称“礼乐之邦。”孔子对周朝礼乐制度非常推崇,他说:“周兼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周王朝历时八百年,其后随着周王朝的衰落,礼乐文化逐渐“礼崩乐坏”,往日盛景不再。但是,“泗滨浮磬”在皇权制度下仍然居于崇高地位。如唐朝天宝年间,“长安市儿”废灵璧泗滨浮磬以耀县华原石代之,白居易怒不可遏,作诗抨击,诗的开始便怒声斥曰:“华原磬,华原磬,古人不听今人听。泗滨石,泗滨石,今人不击古人击······”白居易把这首诗归入新乐府体讽喻诗类。他在诗中泄导人情,由石及人,由人及于国家社稷,恐致不祥,殃国害民。既赞美灵璧磬石,又以此警告后人,要永久维持“泗滨浮磬”的神圣地位。到了宋朝,皇家来灵璧采“泗滨浮磬”次数最多,其中一次于“皇祐三年,诏徐、宿、泗、江、郑、淮、扬七州军采石磬”。其规模之大可谓空前。到了元代,开国皇帝忽必烈看到金宫编磬杂以异石,他却意识到有违古制。当时尚书右丞赵祖荣奏道:“金虽有国,而‘泗滨浮磬’在宋封域,弗克致之。今我国华夏混一,是宜复古。”为此,右丞相赵祖荣亲诣灵璧磬石山,伐石制磬,计磬二百单八悬,自作《磬颂》以纪其事。忽必烈虽然是一位“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少数民族英雄,但是他在礼乐制度上却坚持遵循中华的传统古制。我们不难想象“泗滨浮磬”所蕴含的精神文化是何其雄厚。直到孙中山推翻清王朝专制以后,“泗滨浮磬”所曾有过的皇权尊严的文化内含并未随着皇权的消亡而完全消失,即使在民国推行新制以后,南京中山陵、广州中山堂的正厅都悬有灵璧磬石的圆形雕花特磬。“泗滨浮磬”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仍然特具价值。
    共和国建立后,百废待兴,振兴文化是这个古老国度的必然任务。一个伟大的文化,只有得到具有精鉴睿识并卓有赤胆忠肠的学子继承发扬,才能使其永久辉煌。我祖父孙公淮滨先生,生在泗水滨,长在磬山下,坐拥宝山,深谙就里。他供职于灵璧县文化馆,对乡土传统文化如数家珍,对挖掘抢救地方文化视为己任。磬石文化是他挖掘抢救的首要任务。
编磬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特色文化,随着皇权制度的破灭,编磬已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但是祖父对它的挖掘抢救却是一往情深,不遗余力。那时造磬技艺一片空白,而且又无实物参考,但是祖父不畏困难,他走遍各大图书馆、博物馆,通过查阅资料,实物绘图,潜心研究,最终完成制作图纸。他带着自己多年来研究编磬制作的图纸,亲自到磬石山,与从来没有制作过编磬的石工同吃同住,共研共制,含辛茹苦,终于一架28片编磬于1962年6月研制成功,通过校音,美轮美奂。这个尘封山林已久的“泗滨浮磬”圣物,终于在祖父的艰难抢救下成功问世,祖父喜出望外,他积极撰文在报刊上发表以光大之。20世纪60年代,北京天坛、曲阜孔庙等文博单位亟欲求购编磬而不得,文章发出,全国各地博物馆、音乐院校纷纷来函求购。祖父为了进一步弘扬灵璧磬石文化,他把制作编磬的全部资料和图纸交给了灵璧县工艺厂和大理石厂,这样以来便可大量的为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音乐院校、文艺团体、音乐家、收藏家,在陈列、教学、演奏等方面提供优质编磬。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回荡于太空的《东方红》乐曲的天籁之音,便是用灵璧编磬演奏的,其意义之大,远非寻常乐器可与伦比。
    多年来由于灵璧编磬研制成功,一些民族乐器厂和歌舞团体的打击乐专家、大师纷纷奔赴灵璧,对灵璧编磬进行学术探讨、研究并开发试制新的磬石乐器。20世纪70年代,苏州民族乐器厂打击乐制造专家金海鸥先生专程来灵璧拜会我祖父,访求灵璧编磬取材及制作等事。祖父无私的把自己成功研究的《文庙丁祭谱》编磬制作资料相赠,并附赠标准营造古尺一式,以方便营造,并引领他考察磬石山,希望他能为弘扬灵璧编磬文化多做贡献。20世纪80年代,南京市歌舞团打击乐专家裴德义先生来灵璧与祖父共研编磬、石缶、石方响等项目的开发与研制。通过此次研究共制作三套不同的编磬,其中有云磬、鱼磬和条磬。此三套编磬曾先后参加1985年在古城西安举行的“七省市打击乐演奏家金石之声音乐会”和“全国首届艺术节”演出。在演奏期间,这三套新研制的编磬,以其独特的音响效果,赢得了中外音乐家的极大关注。新制的鱼磬和条磬,音质纯正,音色华美。演奏时,鱼磬声于中高音区徘徊,柔和悦耳,条磬声置高音区迴旋,清脆洪亮。更为奇特的是,条磬不但能敲奏,而且还可以刮奏,为民族打击乐器中所罕见,受到中外音乐专家的高度赞赏。
灵璧石磬,音质华美,清亮悠扬,泛音列宽,气势磅礴,悠扬的泛音满堂萦绕与其它乐器搭配得默契、协调,融为一体,极富表现力,为世界他国所无。“泗滨浮磬”是我国音乐文化瑰宝,它那古老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在今天仍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1986年11月14日,南京市歌舞团《八音之鸣》民族古典音乐会的电视录像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中央电视台副台长洪民生在观看了全部录像节目后说:“应该重视和发展民族音乐事业,这台节目路子对、节目精,是纯民族的、古典的”。中国对外演出公司负责同志认为“在民族乐舞不太景气的情况下,南京市能㧱出这样一台节目很不容易,也很有远见”。中央电视台曾经数次播放南京市歌舞团的编磬、石缶、石方响等演奏的《古乐八音》、《九歌》、《霓裳曲》、《苏武牧羊》、《梅花三弄》等古曲,神奇、典雅,余音绕梁,充分表现中国古典音乐气派。
    解放以来,祖父成功地挖掘、抢救并发展了磬石文化,为振兴民族音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祖父并不以此停步不前,他说:“抢救传统文化,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把现代的根植到传统中去,再继续向前发展”。祖父鼓励我说:“今后磬石文化还有一条工艺美术的路要开发,这是发展现代磬石工艺文化的一条创新之路,这条路你要努力发展它”。
祖父对发展灵璧磬石工艺早已胸有成竹,以他渊博的知识,他很早就掌握到明代文人已把泗滨浮磬的精神文化转移到文房清供中去。祖父以传承明人文房石磬的“玩”法为突破点,并以此开发现代磬石工艺美术的新天地。
    明代文人收藏鉴赏大家屠隆曾著《考磬余事》一书,世称“玩古琼笈”,多涉文房雅具。其在《文房器具笺》中写道:“得古铜汉钟声清韵远者,佐以石磬,悬之斋堂。······是非外一个闲人天地间事”。又曰“有旧玉者,股三寸,长尺余,古之编磬也。有灵璧(磬)石,色墨性坚者妙,悬之斋中,客有谈及人间事,击之以待清耳”。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徵明的曾孙文震享,世推雅士魁首,文房清磬不可一日或缺,尤为偏爱灵璧石磬,他在其所著《长物志》“钟磬”一节中写道:“古灵璧石磬,声清悠远者,悬之斋室,击以清耳”。晚明文士陈继儒,其所著《小窗幽记》更是绮语清华,多发古磬幽韵,遗人以清啸自舒。兹摘数语,以飨读者:“山房之磬,虽非绿玉,沉明轻清之韵,尽可节清歌,洗俗耳”。“晓起入山,新流没岸,棋声未尽,石磬依然”。“灯一盏,香一炷,石磬数声,木鱼几击”。“翠微僧至,衲衣皆染松云;斗室残经,石磬半沉蕉雨”。小窗幽磬,是一种品位、一种品格、一种意态、一种意境。明代,磬为高人逸士雅爱,文房书斋清玩,王公贵族、文人雅士纷纷以清供雅玩为乐事。悬磬于簨虡,嵌磬于插屏,或经品题,文采焕发,是分外一种清雅之趣。灵璧石磬在明代清供于文房中已蔚成风气,那时也影响到灵璧磬石之乡。这在当时灵璧人已经创作并生产了一种新型的“灵璧文磬”。明代人之所谓“文磬”,就其形状而言,或以传统“曲尺”改变为“鼓股对称”,或以谐音吉语设计各种吉庆图案,雕琢出各种不同的纹饰。古人用字,“文”、“纹”相通,故“文磬”亦即纹磬,磬名取字于“文”,亦或含有文房赏玩之意。“灵璧文磬”是明代灵璧人新发展的磬石工艺品,它流行于明清两代,安徽省博物馆并有收藏。20世纪80年代我祖父已经挖掘传承,并成功设计生产了“五福拱寿”文磬。此文磬中间为一圆形篆书“寿”字,五只蝙蝠拱“寿”翱翔,神态生动,寓意吉祥,为镂空透雕。1978年首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以其材质珍稀,设计巧妙,雕工精湛,剔透玲珑,兼具声色之美而获得大奖。实际上“灵璧文磬”是对商代“虎纹磬”工艺的传承并发展,更具历史文化价值,其意义之大是值得肯定的。
汉桓宽有一句名言:“和氏之璞,天下美宝也,待鑑识之工而后明”。祖父在尽善尽美的传承商代“虎纹磬”和明代“灵璧文磬”之后,他又投入到文房实用工艺美术的发展中去。他说:泗滨浮磬,坚贞特质,缜密细腻,光华良润。玉质而金声,又兼具厚重的精神文化内涵,用以雕琢成器,定可重磬雕而轻琼瑶。在祖父设计并制作完成第一套“磬石文具”之后,始知此言不为妄语。祖父设计的“磬石文具”含有笔筒、笔架、镇尺、墨盒、墨床、笔洗、水盂、印泥盒、笔掭、砚滴等十件(套)。“磬石文具”是从“文房四宝”中衍生出来的文房用具,它们各有其用,各具风采,各种造型,各显风流,交织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文房文化,与中国文人雅士息息相关,是雅士和良匠相结合的艺术品。每件小小的文具,却承载着艺术家施展才能的大天地,或刻画山水人物,或书法诗词文赋,皆可尽展风采,其雕工技巧,尽其千变万化,或深浅浮雕,或线刻镂空,或题刻真草隶篆,鎏金镶银,粲青点翠,肃穆古雅,灵秀宜人,既可置于案头清供,又便于旅行携游,是难得的文房珍品。“磬石文具”1980年首次参加北京工艺品选样会,首先得到外交部和外贸部的交口称赞。他们说:日本朋友每年都向我们求购文房工艺品,但是安徽省每年只送来宣纸和歙砚,这两种只是“文房四宝”的常用品,今年你们灵璧送来的“磬石文具”,美伦美奂,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文房工艺品,我们向灵璧县表示致谢。灵璧“磬石文具”首次亮像就出奇制胜,允称中国工艺美术一绝。
    “磬石文具”的问世,为灵璧县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纪元。继“磬石文具”之后,祖父又极力打造“磬石茶具”。茶文化兴起于中国,历史悠久。传统茶具不胜其繁,传世名件皆成国宝。祖父本着“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精神,创作出一些古典、文雅、传统、实用的“磬石茶具”图纸,以灵璧工艺厂为基地,亲自指导生产,结果名声大噪,不但畅销国内,并且远销新加坡、日本和台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产品供不应求,形成了热销产品。
    灵璧磬石工艺是传承商代“虎纹磬”的文化,明代“文磬”的工艺,结合现代的理念和智慧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工艺----灵璧磬石雕。“灵璧磬石雕”是以稀有珍贵的“泗滨浮磬”为原料,融入多种艺术元素于一体的石雕艺术,它综合运用圆雕、浮雕、线雕、镂空雕等技法,传承中国古典美学,形成了具有个性的独特风格。“灵璧磬石雕”具有木雕的细腻、牙雕的剔透、玉雕的温润。特别是磬石作品通过抛光后具有强玻璃光泽面,珠光宝耀,须眉可鉴,是任何石雕和玉雕都不能达到的。磬石雕温如玉、滑如脂,玉振而金声,是兼有声色之美的绝佳工艺品,远非其它石雕所具有。“灵璧磬石雕”的石材为灵璧县独家拥有,不可复制,不可再生,因之它具有唯一性、珍稀性,更具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内涵,因之特具价值。
    祖父成功挖掘抢救濒于灭绝的传统编磬,并发展了明代的传统“文磬”,又为灵璧县工艺厂研发了数百种磬石工艺美术新品种,并帮助该厂开发多种磬石大雕,形成了安徽省工艺美术重要基地。20世纪90年代中叶,在历史发展的新形势下,灵璧工艺厂顺应潮流进行改制,工艺厂的工艺师尽皆自立门户,自办工厂,自产自销。彼时祖父在磬石工艺美术上尚有更多项目有待开发。为了开辟研究阵地,在祖父授意和支持下,笔者兴办了一个工厂,建立了一个展馆,馆名为祖父亲自题写,颜额“灵璧珍宝馆”,直白的告知世人:“泗滨浮磬”是灵璧的珍宝,更是民族传统文化瑰宝。祖父对发展灵璧磬石文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感召笔者。礼强绝不辜负老人家的心愿,并愿与全县磬石工艺同业者同心同力,并不断创新,让磬石工艺美术为盛世中华添彩,为提高人民生活品位服务。
    当前“灵璧磬石雕”常年生产品种共有乐器、文房、家居、建筑、医疗、人物、仙佛、器皿等10大系列、32大类、500多个品种,100多个生产厂家,营销商店300余家,全县参与灵璧磬石雕活动人员约6000余人,形成了一个宏大的磬石工艺文化群体。早在公元1992年,国家出版《中国名乡》一书,由祖父执笔撰写《磬石之乡---灵璧》一文,获准入载《中国名乡》“安徽卷”。从此灵璧县正式冠名“中国磬石之乡”,永远屹立于中华大地。
    本文深得祖父淮滨公赐教,谨表谢忱。
                                                                                                                                           2019.1.16

 

2020-1-8 12:04:54     浏览人次: 1250
Copyright @ 2014-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孙淮滨艺术馆 版权所有
电 话:  地 址: 邮政编码:239000
皖ICP备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