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在线留言 | 查询
 
  详细内容
沙孟海

正大气象 盛世强音——一代宗师沙孟海书法欣赏

    沙孟海作为当代书法重镇,他几乎经历了清末民初以来书法的所有重大事件,并成为现代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早在20世纪30年代,沙孟海29岁时即以《近三百年的书学》驰誉书坛,后师承碑学大师吴昌硕,奠定了他一生习碑的基调.

    作为学者型书家,沙孟海的卓越之处在于,他对于书史具有迥出时流的睿识,同时,也具有开放性的视野和胸襟.这从《近三百年的书学》中可以明白看出.沙氏在撰写《近三百年的书学》一文时,清代碑学的余绪还在笼罩书坛,书坛大家几乎全为碑派人物,而乃师吴昌硕更为碑学重镇.但沙孟海并不以碑派自囿,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他对碑帖都有中肯的评价,而不是以碑派立场,扬碑抑帖,强分桎轩.这种史学家的眼光和胸襟,反映在他的书法创作中,便使他能够超越碑学的限圄被碑帖的隔阂,而保持一种开放姿态.

    由于得列吴氏门墙,受其亲炙,沙孟海早期书法创作带有明显的吴派影子,体势中宫紧缩,斜画紧结,饶有北碑旨趣.作为民国第二代书家,对碑学金石气的探索、营构成为他后期书法创作的主调。沙孟海早期(50岁以前),在书法创作中尚未摆脱吴派的笼罩,50岁后逐渐脱略吴派,由沈曾植上追黄道周、史游、皇象、钟繇、索靖,穷源尽流,得北派正溯。

    沙孟海围绕着对金石气的追寻、营构,在章草领域大力拓化,并将章草的古、拙、厚与北碑的骨、势、力结合起来,形成茂密雄强、拙厚雄深的书法风格。清代碑行书的重要一派——沈曾植行草,即由章草化出。沙孟海对黄道周、元璐的取法,无疑是受到沈寐叟的影响。不过,沙氏对黄道周、元璐的阐释和化用显然并不同于沈曾植。沈寐叟重在强调和表现北碑的粗圹峭厉,因而,线条尖栝刻深,使转争折突兀;沙孟海虽也倾力追寻北碑意趣,但却意在金石气的营构,舍碑之形而取其势。因而,沙孟海书法表面看来并不具有北碑的粗犷霸悍,雄奇角出,而是深具碑骨帖魂的内美,这与沙孟海对碑学金石气的深层理解和演绎具有密切关系。

    此外,对碑学金石气的追寻,自然使沙孟海对碑学中榜书一系大加垂注。晚年沙孟海书法的雄肆、开张、沉毅在很大程度上即源于他对榜书的化用。对榜书的关注也许与沙孟海早年得康有为指授和对康氏榜书的用心体察不无关系。榜书虽系碑学一支,但体势雄肆,气魄宏大,非一般碑书比拟,故无大才力胆魄者,不敢染指。

    沙孟海肆力榜书,以金石气为旨归,大书深刻,在碑学阳刚气质的诠释和表现上,成为现代书法史上继康有为,于右任之后的第一人。沙孟海突破了碑行书对帖学笔致的遵从,敢于犯险,大胆使用笔肚,笔根擦扫横抹,触笔成势。其笔势撼人心魄,对碑法作了极端的表现。这在他那一代碑学家中是很少有人敢为的。因此,有论者对沙氏笔法存在疑问,对一代大师不知用笔表示不解。如果将沙孟海与何绍基、赵之谦、康有为、于右任相较,其笔法确有荒率不精甚至粗陋之处,但如果不斤斤于笔法的得失,而是从清末民初以来碑学所着力解决的金石气问题这一立场出发,则由碑学金石气的追寻、营构所带来的笔法的荒率恰恰构成沙氏碑风的主体审美特征,而以牺牲笔法为代价来完成对碑学金石气的追寻、营构,也可见出近现代碑学发展的两难,这对沙孟海来说也是无奈的选择。


沙孟海作品欣赏

2015-11-17 18:32:46     浏览人次: 5969
 
 
 
 

总编:何新宇  编委:任红雨 尹正旺 种雪剑 地址:安徽省宿州市政府西侧云集文化商业街5号楼
电话:18055776161;邮箱:zgrmshw@163.com;邮编:234000 ;    皖ICP备:14017835号-1 ;皖公网安备:34132320155005号
Copyright @ 2014-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人民书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