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历:
王正良,1949年生,浙江嵊州人。曾任浙江青年报社总编辑、浙江省团校党委书记兼校长、浙江省青联委员、共青团浙江省委委员等职。曾先后担任《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社总编辑,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硬笔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硬笔书法家协会法人代表、浙江东方书画社社长、全国书画等级考核硬笔书法评审委员会主任、文化部ISC艺术价值评定硬笔书法专家组常务副组长、申报办公室主任,职称副研究员。
王正良出生于书圣王羲之晚年隐居并卒葬之地嵊州市金庭观旁鱼岩头村,系书圣王羲之第五十四代孙。自幼酷爱书艺,苦临名碑法帖,并受当代大家启功、姜东舒等先生悉心指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书法艺术风格。其书法作品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香港汉荣书局、日本书道院和国内外众多企业家、收藏家、爱好者收藏,享有较高声誉和影响。他是首届青年钢笔书法大赛和全国首届硬笔书法大赛、首届兰亭杯全国钢笔书法精英擂台赛的最高奖获得者。先后出版了《唐诗一百首钢笔字帖》、《孙子兵法钢笔字帖》、《王正良钢笔书法》、《古今行书字帖》、《青少年行书字范》、《中国钢笔书法教程》、《中国硬笔书法通用教材》、《中国钢笔书法十年大观》、《锦绣中华钢笔书法》、《中国钢笔书法二十一家》、《中日硬笔书法精华集》等数十种字帖专集。是全国硬笔书法艺术事业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书法家、著名硬笔书法家,他的书友学生遍及五湖四海,舆论称赞其人品书品俱高。
写给王正良先生:
走进王正良(唐国生)
如果我们要自豪地谈论起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当然离不开同样光辉灿烂的中华汉字。如果要谈论中华汉字,必然离不开群星璀粲、异彩纷呈、摄人魂魄的中国书法。如果要谈论中国书法,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当然避不开这样一个名词——硬笔书法;当然也避不开这样一个名字——王正良。
书圣故里人
浙江嵊州金庭观,群山环抱、天高水清、风光秀美、古风淳厚。金庭观里,长眠着一位隐逸至此的不求达官显贵的老人,金庭观畔,生生不息地繁衍着这位老人的子孙后裔。在这位老人驾鹤仙游了1588年后的1949年2月,又一位他的第54代孙降生到了金庭观旁鱼岩头村半山腰中的一座老房子里。这位老人,便是我国书法史上的圣人王羲之,这个孩子,便是王正良。王正良,这个共和国的同龄人,和与他同龄的孩子们一样,长在红旗下,沐浴着新中国的灿灿阳光,健康快乐地成长。1969年10月,身为家中长子的王正良,在他刚刚高中毕业后,便满载着全家人的希翼壮怀着自己的理想,走进了军营——上海警备部队。在部队里,他先后当过文书、放映员,任过班长、排长和干事,并于入伍的第二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8年10月,王正良转业至杭州钢铁厂工作。九年的部队生活,开扩了王正良的视野,更锤炼了他的品格。在杭州钢铁厂,他由宣传干事,而党报编辑而党委秘书,一步一个脚窝,坚定而扎实。1983年,进浙江大学攻读工业经济管理,1985年,被任命为杭钢炼铁分厂党委副书记,时年36岁,两年后,任党委书记。1989年,入中央党校思想政治工作研讨班。就是今天,读一读《浙江企业家》当时专题报道他的文章《一个受群众信赖的党委书记》,品一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当时的报道《上下同欲者胜—记杭州钢铁厂炼铁分厂党委书记王正良》,我们仍能体会到王正良英姿勃发的谦谦儒本、烈烈将风。
1990年,浙江团省委慧眼识英,调任王正良为《浙江青年报》总编辑;1993年,调任他为浙江省团校党委书记兼校长,并当选为共青团浙江省第九届委员会委员,第八届浙江省青年联合会委员。
然而,不知是秉承了书圣先贤的遗风,还是天地神契,先祖右军将军于53岁时告誓于父母墓前而辞官逸隐,徜徉于天地山水间或挥毫、或抚琴。王正良则于他41岁时由政界而毅然转入书法界,先后任《中国钢笔书法》总编、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常务副主席、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硬笔书法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专业从事书法。只是他与先祖寄情于山水笔墨和琴声中以遣怀不同,而是秉时代之大任,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兴的硬笔书法事业之中,为使硬笔书法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使硬笔书法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我以我血荐硬坛”,奏响了硬笔书坛的浩浩长歌。
硬笔柔毫一脉通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最根本的方法。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书法家是不经临习而成功的,没有一个字写得好的人是不经过临帖的。只有临帖,才能书宗晋唐,取法乎上,才能学到王羲之,才能学到颜真卿,才能知道唐法、晋韵、汉隶、秦篆……”王正良是这样说的,虽然说得轻松,却是肺腑之言、经验之谈,他自己便是在临帖的路上山一程水一程地长途跋涉而来,时间上跨唐越晋,空间里南北留踪,师笔师刀,师古师今,求师访友,寒暑不易。他深知“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妙处,求名师指教,得周志高、翁恺运、周慧珺、朱关田、姜东舒、沙孟海、启功等大家教诲,并入姜东舒先生之门,为入室弟子。大概是因为有书圣先贤的熏陶;因为有“越中山水剡为最”的水土哺育;因为有名师益友的教研;更因为他矢志不移的悟道穷经;得“天时、地利、人和三维合一”的王正良,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学书在法,其妙在人。王正良不惟于书道上临池用功,于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经济学等都有深入研究,并参加自学考试,通过了艺术心理学、艺术理论专题研究、剧作家研究、中国电影史等四门研究生课程,可谓功夫在书外。他擅长行书,“王正良的毛笔书法,奠基础于唐楷柳体法度,得神韵于书圣王羲之书风,取气势于唐颜鲁公行书,端庄有法,清秀大气,潇洒率真,浑厚质朴,生动传神,有着一种艺术感染力”(姜东舒语)。王正良于硬笔书法,则情有独钟,他把自己多年来对书法的理解,倾注于小小的硬笔笔尖,对硬笔字原本简单细弱的线条赋予了艺术的神韵,寄予了心灵的感悟,他的硬笔书法作品“妍逸挺劲,疏朗灵动,平和清雅,气象不凡,引领时代,成为‘浙江硬笔书风’的支柱书家之一”(汪守先语),并与北京的卢中南先生一起,被硬笔界誉为“南王北卢”。
早在1983年,王正良在浙江大学读书时,便荣获浙江大学钢笔字比赛一等奖,浙江省大学生硬笔字比赛一等奖;1984年获“全国首届青年钢笔书法大赛”一等奖;1985年,获“全国首届硬笔书法大赛”一等奖;1988年,获“兰花杯”全国钢笔书法精英擂台赛金杯奖。尤为可贵的是,自王正良担任硬笔书法要职、组织和领导全国硬笔书法活动以来,一直没有停下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书艺愈为高深。2001年,获国务院发展中心、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国粹奖大奖”;2004年,入选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组成员,加入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2005年,获“2005年百名中国书画家”称号,获首届中国文艺“金爵奖”;2006年,获“中国民族书画艺术家500强”荣誉称号,获“人民书画艺术家”荣誉称号,入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图书《祥和中国》;2007年,被评为“全国最具增值潜力百位书法家”之一,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时代人物”之一,参加俄罗斯中国文化节中国书画家邀请展,被评定为编审正高专业技术职称……
数十年来,王正良的书法作品,相继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香港汉荣书局、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葫芦岛杨利伟展览馆、日本书道院等收藏,还被国内外众多的收藏家、企业家和爱好者追捧青睐,享有盛誉。他为嵊州独秀山大明寺书写的“大雄宝殿”巨匾,为王羲之故居书圣殿书写的长联等,都将与日月同辉。他用钢笔创作的《文心雕龙》系列、四尺整张的《孙子兵法》巨幅、《佛经》长卷、《古文名篇》册页等书法作品,都堪称一绝。《孙子兵法》和《金刚经》分别拍卖2.2万和2.4万,为国内硬笔书法拍品的最高价。王正良耗时一年余精心创作的《中华汉字》硬笔书法作品,全文收《中华大字海》所录全部汉字85568字,用四尺对开斗方60张,如此鸿篇巨制,配上他恢宏大气的书体,撼人心魄、荡气回肠。
大风起兮云飞扬
时间回溯到1978年,伴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发聩悠扬悦耳的钟声,古老的华夏进入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新的历史时期,年轻的共和国肩着使命腾飞,古老的书法艺术也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而欣欣向荣。因为硬笔书写的广泛的群众性,因为继陈公哲、邓散木、白蕉等先贤大家们“开书法之纪元,树艺术之别帜”后,启功、沙孟海、姜东舒等大师们又站在历史的高度上身体力行,使“硬笔书法”随时代而昌隆,使中国的书法史上继毛笔书法和篆刻之后,又增一支鲜活浩大的生力军!因参加当初的硬笔书法大赛脱颖而出的王正良,被姜东舒先生看中,于是,在姜东舒、启功、沙孟海、陈安羽等人的关怀和支持下,在浙江团省委的领导下,王正良从参与创办成立“中华青年钢笔书法协会”和《中国钢笔书法》,至身居要职,顷其心于斯艺、注其情于斯道,领袖群雄,在祖国先进文化事业的发展道路上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编奏了硬笔书法方阵的黄钟大吕。
迄今为止,中国硬坛唯一公开出版的《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由浙江青年杂志社创办于1985年。参与最初创办并任特邀编辑的王正良,于1990年兼任杂志主编,后专职任杂志社总编辑。做过多年党务工作和编辑工作的他,始终坚持党的办刊方针,贯彻党的新闻出版政策,亲自参与组稿、编辑、谈版、终审和签发等,与杂志社的同仁一起,群策群力,使杂志不断地成熟,不断地扩大影响,不断地再上新台阶:1997年,成功地发起申报成立国内第一家硬笔书法专业性事业单位——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社,列入共青团浙江省委直属事业单位编制;2002年,主持把《中国钢笔书法》由双月刊改为月刊。为广大硬笔书法工作者与爱好者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为繁荣和普及硬笔书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现在杂志已发行了180多期,总发行量超过1500万册,读者遍及全国各省市及港、澳、台和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全国硬笔书法界毫无争议的影响最大的权威刊物。基于此,身为总编的王正良,虽辛苦,却欣然。
杭州,这个沉醉了无数文人骚客的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文化风景名城,而今,已成为我国硬笔书法界之煌煌上痒,没有哪一座城更堪与之比肩。这里是当代硬笔书法的发祥地,不仅最早成功地举办了全国硬笔书法大赛,最早编印了硬笔书法专业期刊,还于1984年经共青团浙江省委批准,由浙江省人大备案成立了“中华青年钢笔书法协会”。这个1988年更名为“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的全国群众性硬笔书法组织,由国务委员、浙江省委书记王芳和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安羽任名誉主席,主席便是德高望重的姜东舒先生。
活跃在全国各地的硬笔书法精英,如王正良、卢前、任平、何幼慕、何满宗、胡嘉廷、骆恒光、高惠敏、梁锦英、汪寅生、赵彦良、顾仲安、邱明强、蒙造华、樊中岳、王圣才、陈颂声、赵燮等人,齐聚一堂,与众多的硬笔书法爱好者一起,演绎着中国硬笔书坛的风生水起,1990年王正良因工作关系实际主持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日常工作,2005年继姜东舒先生而任协会主席,走过了二十多年的风雨道路。可谓少长咸集、群贤毕至,18名副主席中,有全国政协委员2人,省书法家协会主席2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3人,省文联主席2人,余者皆为各所在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会员遍及全国各地。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为繁荣和发展硬笔书法事业而做出的卓越贡献必然名载史册。
王正良在主编《中国钢笔书法》和主持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的工作中,非常重视举办全国性硬笔书法大赛。被当今硬笔书法界誉为“国赛”的“中国钢笔书法大赛”迄今已成功举办了十届,其中的第六至第十届大赛,主要由王正良主持具体组织举办的。这些不收费、不经营、不盈利的大赛,不仅每届都要邀请如:卢中南、高惠敏、赵彦良、崔学路、汪寅生、何满宗、樊中岳、任平、邱明强等全国硬笔书法界的代表人物参加大赛终评,还举办颁奖大会和出版作品集。为保证这些因参与面最广、影响面最大的大赛的成功举办,王正良既要联系赞助单位,又要负责组委会和评委会的日常工作,不辞辛劳。这一高规格、高品位的“中钢”大赛,导引了硬笔书法的发展方向,坚定了人们学习硬笔书法的信念,为挖掘和培养硬笔书法人才,为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书法艺术,对提高广大硬笔书法爱好者的品德素质修养,对推动新时期的两个文明建设,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社会作用。
中国硬笔书法理论研讨会,是全国硬笔书法理论研究者的“兰亭”峰会,已由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和《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社连续主办了五届。五届的盛会,王正良主持了四届。在历届的研讨会中,他们就硬笔书法的形式与内容、继承与创新、普及与提高、理论与实践、硬笔书法史、硬笔书法理论体系、硬笔书法学等硬笔书法领域内各问题进行研讨、答辩,还对优秀论文进行评比和颁奖。历届的研讨会,不仅为建立硬笔书法学、确立硬笔书法史、提高硬笔书法艺术性奠定了良好的根基,还造就了高惠敏、朱以撒、骆恒光、郝世檀、齐玉新、刘贤斌、刘志等当代硬笔书法理论家。2005年,王正良与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社社长藤菁一起,联合主编出版了《中国硬笔书法理论文集》,这部集中了二十多年来我国有关硬笔书法理论探索的集大成式的著作,必将成为我国硬笔发展史上的传世文献。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高瞻远瞩的蔡元培先生造就了“北大”永久的辉煌。为使硬笔书法“汪汪若万顷之波,一片清光,远接天际”,为使硬笔书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王正良亦效孑民先生,支持和帮助各地有志于硬笔书法事业者。湖北的邹慕白策划出版《钢笔书法报》、组织举办“文华杯”全国硬笔书法段位大赛,王正良应邀任顾问和评委;湖南的张玉波出版《绿天硬笔书艺》,王正良题字以贺;湖北的柳长忠组织出版《中国硬笔书法》,王正良倾心呵扶;八只眼硬笔书法组合、岭南风书艺组合、水一方硬笔书法组合、内江六人行硬笔书法组合、九月书社等各地硬笔书法组合,王正良皆大力支持;“相约太湖”硬笔书法展、葫芦岛——哈尔滨硬笔书法联展,王正良亲自参加……如果不是名利使然,当见其心胸之广矣!树大招风,树欲静而风不止。因为王正良在硬笔书法事业上的卓越建树和有目共睹的贡献,自然也会遭到某些人的非议与非难,甚至称他为非法活动头目而将他告上公堂。对此,王正良始终低调: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遭人非议时坦然,公堂相对时泰然,胜诉之后淡然,最后杯酒释纷争,古今多少事,笑谈中。邓拓诗云: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此非大境界,胡为?
除了团结和支持全国各地的硬笔书法组织及其活动外,王正良亦看重硬笔书法的国际间交流。继1986年日本“钢笔书法友好访问团”来杭州等地访问时与中华青年钢笔书法协会签订协议结为姐妹团体和1987年姜东舒赴日本参加日本第五十回书道展后,王正良又前后三次率领中国硬笔书法家代表团出访日本,出席日本第60回、第65回和第70回硬笔书法展,还成功地举办了第一届、第二届中日硬笔书法精品展,并与日本硬笔习字研究会会长石川芳云联合主编出版了《中日硬笔书法精品集》,为中日两国硬笔书法的相互了解、相互借鉴打开了一扇窗。在2004年和2005年的中国嵊州第一、二届书法朝圣节期间,日本和韩国的书法朝圣团,因应王正良邀请而得以朝拜王羲之而欣喜不已。2006年,王正良又应邀去日本,专题做《中国文字史、中国书法史和中国硬笔书法史》讲座,对一些似是而非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做了肯定的讲解,反响甚好。王正良以他的人品、学识、书艺和执着,赢得了日本和韩国硬笔书法界的尊重,有效地扩大了中国硬笔书法和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的国际影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先。为提高社会对硬笔书法的认识,普及硬笔书法教育,提高硬笔书法教学成果,王正良不仅以《中国钢笔书法》为依托,广设“教育园地”、“古帖新临”、“地方专版”、“刊授园地”、“学员之页”等栏目,介绍各地的先进经验和优异成果,并在全国范围内,有选择地设立了“中国硬笔书法教学实验基地”和“中国硬笔书法业余等级考核培训基地”。自2002年开始,王正良又主持了五期“中国硬笔书法师资培训班”,除自己外,还聘请全国硬笔书法名家讲课,为全国各地培养了300多名师资,对规范和激活硬笔书法教学起到重要作用。他还培养了数十名如丁幸生、韩建良等被称为“弟子”的学生,活跃在全国各地,共同为繁荣硬笔书法事业而努力着,奉献着,成长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蛙声千里出山泉,夹岸桃花蘸水开。谁言今时无古贤?
高屋建瓴 著作等身
王正良孜孜于硬笔书法,已二十余年。在多年的硬笔书法领导工作和硬笔书法创作过程,他把建立硬笔书法学,确立硬笔书法史,把硬笔书法艺术门类跻身到文联中去作为目标,在硬笔书法史、硬笔书法学、硬笔书法艺术化及市场化、硬笔书法教育、硬笔书法活动、硬笔书法的社会作用和硬笔书法的发展趋势等诸多领域,都做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及理论构架。他先后发表了《团结起来,与时俱进,为完成硬笔书法事业的历史任务而奋斗》、《我的硬笔书法审美观》、《关于建立硬笔书法学的思考》、《中国文字史、中国书法史、中国硬笔书法史概述》等多篇文章,这些文章已经成为硬笔书法的经典论述,对硬笔书法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文字史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中国书法史伴随着中国文字史的发展而发展、中国硬笔书法史伴随着中国书法史的发展而发展、文字史的内涵大于书法史,书法史的内涵大于硬笔书法史。文字史早于书法史,书法史早于硬笔书法史。中国文字史、中国书法史、中国硬笔书法史都将伴随着整个国际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永远不会结束。”
“建立硬笔书法学,使硬笔书写和硬笔书法走上有序化、学科化、系统化,有利于硬笔书法事业健康发展,有利于指导和促进硬笔书法创作,有利于提升硬笔书法的地位和层次。”
“近20年,可以说是硬笔书法真正的壮大期和成熟期,硬笔书法已经由一般的兴趣爱好和书写技能变成了一项轰轰烈烈的事业,表现出非常强烈的时代特征。”
“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必须以一种艺术的审美观去审度硬笔书法了,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去审度硬笔书法事业了。”
“我们必须改变硬笔书法界的社会形象。第一要团结,不要争斗;第二要多做工作,办实事出成果;第三要谦虚,要提高自身修养;第四要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求得全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与帮助。”
“毫无疑问,我们所从事的硬笔书法事业,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新兴的事业,这一事业,作为先进文化事业,已经紧紧地伴随在祖国前进的历史步伐之中,我们这一代硬笔书法从事者,已经被赋予了去推动和发展这一新兴事业的历史责任。”
“人生在世,能经历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本是一种缘份,而在这特殊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一种历史的使命,更是一种荣幸。”
字字磅礴,字字磊落,字字摧人肝胆,字字掷地有声。我不知道当今之硬笔书坛,能写出如此震聋发馈之文字,能有如此之时代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并能身体力行之人,舍王正良其谁?
“搞艺术必须要感情投入,一定要有激情,一定要进入状态,一定要置身于创作内容的情节意境之中,一定要置身于艺术创作的过程情趣之中。”
“作书之道,嘉于有意无意之间,为人之道,成于心平气和之中。”
“心想章法,眼顾行气,手控结体,笔行点画。头正肩平,凝神入境,取将帅升帐之态,呈居高临下之势,含万水千山之意,静心守气,随意而出之。”
“荐人之举,德为其首;谋事之举,信为其本;共事之举,高朋是求。”
不知该如何评价王正良的“偶得”。读着这样充满理性思考的美文,难怪有很多人误以为这是哪位哲人先贤留下的警句妙语。
“姜老师和师母对我及我一家人越来越慈爱,浓浓的亲情充分体现在日常的交往接触中,百味和合、岁月如歌、真爱如诗……”
“我已数次拜访启功先生,每一次都有新的感受、新的景仰。何为大家耶?大家何为耶?吾谁与归耶?敬礼!”
“……饮酒品茶,群贤欢聚,无长无幼,无尊无卑,无拘无束。游目骋怀,极胜景之娱。回顾往事,其乐融融;畅叙旧情,其意浓浓。欣然自足,全不知老之将近。”
“只见他满头银发和倒挂的银色长眉已丝毫无瑕,深深的法界线与微微上翘的嘴角生动有致,聚精会神的神态和大倍的放大镜及灵活的手,一字一句地批阅书写,加上从窗外侧射进来的光线所产生的脸部立体效果,以及背景古雅的书框、字画,真是浑然一体,生动至极……”
捧读着这样的文字,你道是诗耶文耶?茶耶酒耶?情耶意耶?只觉那浓浓的真爱,从字里行间汩汩地流出,弥散于天地间,不绝如缕。
身为《中国钢笔书法》总编,身为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主席,王正良于硬笔书法,“投感情于其中,寄心血于其内”,于积极地组织策划杂志的出版、协会的发展、主持大赛、主持理论研讨、普及教学等之外,还阐宏论微,著书立说。自1984年发起并合作书写《唐诗三百首钢笔字帖》之后,具不完全统计,他出版了各类硬笔书法字帖30余种,主编或合编了大型硬笔类书籍十余种,发表论文、随笔、散文等各类文章数十篇,真可谓著作等身了。此外,还出版发行了《王正良硬笔书法行书》光盘。其中,《中国硬笔书法十年大观》、《锦绣中华硬笔书法》一套十册、《中日硬笔书法精品集》、《当代硬笔书法21家》、《中国硬笔书法理论文集》、《中国硬笔书法通用教材》一套四册,《王正良钢笔书法》等书籍,都已成为我国硬笔书坛的杠鼎之作。
平平淡淡总是真
诚为王正良所言,一个人能有幸赶上一个好的历史时期,又能被赋予一种历史使命,何其幸也!王正良40年的社会生涯中,不论是在兵营、在杭钢、在《浙江青年》报社、在省团校、在《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社、还是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王正良都以他的责任智慧和不辞劳苦而闻名遐迩,王正良应该是一个大写的“人”。他之所以取得当今的成就,应该归属于他的“感情投入”。而生活中,亦然。身为长子,王正良肩起了家族与家庭,身为学生,王正良续写了恩师的硬笔书法之路,可谓无怨无悔。而身为丈夫、身为父亲,王正良却是感慨良多:对不起他们,对不起他们的地方太多。他的妻子成就了他的事业,却没有享受到他成功的喜悦:他把心放在硬笔书法事业上,她把心放在了他身上,没有自己。坐在妻子的坟前,读着妻妹写给他的那封充满了对他的敬佩与报怨和对姐姐的报怨与敬佩的信,大珠小珠落玉盘。身为父亲,他亦觉欠儿子太多,他内疚、却又快乐着,不仅儿子、媳妇理解他,还送给他一个天大的礼物——孙子。我更喜欢生活中的王正良。
浙江、杭州、盛德嘉苑。几位外地的学生来看望王正良,其中有一新人要拜师。因王正良收徒一向认真,需要考查,那人有些失望,但因偶尔的一次活动,那人表现了不凡的组织能力和歌喉,再加上另外几位学生的引荐,王正良破格了。在王正良的家中,茅台酒刚喝一小杯,敬拜师酒的人因柳暗花明又一村而激动而泪流,只见王正良将他轻轻地搂在怀中,用右手轻轻拍打他的后背,并不时地捧起他的头、轻轻地为他擦试眼泪。此时无声胜有声……
忘不了那次在王正良的老家鱼岩头村。九月的鱼岩头村,西瓜过季,栗子未熟,花生葱郁。站在山顶上,吹着习习的微风,心旷神怡。我们在过季的西瓜地里挑瓜农不要的西瓜。挑一个,一拳砸开,好吃,便喊一嗓子:好吃,快来吃啊!不好吃,扔掉,比谁扔得远!在栗子树下,王正良教我们剥栗子皮:先用脚搓,搓软外层的绒球皮之后,再用小石头磕,再用手剥,剥完之后,他煞有介事地咬上一口:涩,那表情没法形容。路过一片花生地,他告诉我们:这花生可以煮着吃了。还走进地里,拔了一棵:果实累累啊!“来,都来拔一点,回去煮着吃。”我们几个都走到了田里,拔起了花生。煮熟之后下酒,王正良问我们:“好吃吗?有没有‘贼’味?”看看我们的窘态,王正良哈哈大笑:“放心吃吧,那是自家的田。”那夸张的表情,带着得意、透着天真。
梅家坞。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去梅家坞品茶,当为人生一大幸事。从杭州到梅家坞,汽车在山路上蜿蜒而行,一路江南山水令人流连。王正良领着我们,一路讲解,使我们又增加了对江南的认识。我们几个人坐在茶楼阳台的一伞晴空里,脚下是仅容两车并列而行的公路,伸向远方,一条顺流而下的清凌凌的小溪,伴着公路远行。对面是一抹青翠欲滴的屏障,高、陡、大气。喝着纯净的山泉水,品着纯正的龙井茶,我们或家常,或书法、或朗声、或戏语、或欢愉、或静穆、或远眺、或低眉……这个时候,只有这个时候,才能感受到王正良的宽博、睿智、慈爱。只恨自己不是丹青妙手,否则,展示给读君的,一定是一幅明快旷远的“梅家坞品茗”图了。
王正良爱喝一点酒。喝过一点酒之后再写字,那感觉,一个字——棒。因为喝酒,自有酒桌上的笑话。一日,一朋友请他喝酒——在锦州。酒过三巡之后,主人怕他喝多,偷偷地将他的白酒换成了矿泉水,王正良品过之后,大喊:假酒,我不喝假酒!大伙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对呀,从道光廿五酒厂带回来的酒,还能有假?有人说:“不可能是假酒,咱从酒厂带回来的呀,要是假酒,那还了得!”王正良一指自己的酒杯:你喝喝。那人一喝,大笑:水呀!
不论是书法、书法活动,也不论是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不论是普通一兵,还是硬坛领袖,王正良始终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他不喜经营,不喜广播,一路走来,清清爽爽,坦坦荡荡。如今,年逾花甲的王正良,站在六十岁的高度上倚风长啸,苍茫四顾,目光中,或微含忧郁,亦是期待,淡淡的如英雄凭栏;或射出凛凛的心灵之光,泠然有声,凝聚了他六十年的人生感悟。文征明曰:石湖东畔横塘路,多少山花待我开。陆放翁言: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硬笔书坛,因王正良而精彩,王正良,亦因硬笔书法而豪迈。前面等待王正良的,是美好的人生第二春,明媚、灿烂、快乐、健康、长寿。
成稿于2008年8月
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