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在线留言 | 查询
 
  详细内容
苏东坡与灵璧石轶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苏东坡的汪洋恣肆的一面;“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苏东坡的豪情万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东坡的柔情似水;而“寄卧虚寂堂,月明浸疏竹”有是苏东坡的飘逸潇洒。的确在苏东坡身上既有“士当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又有“道大,天大,地大,人更大”的道家独善其身的操守。他在散文、诗词方面有极高的成就,书法、绘画也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对中国石文化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开创了“丑而美,丑而秀,丑而雄”的赏石之先行。他与灵璧石的情缘有些为人知,有些却不为人知,下面就说说这个话题。

一、苏轼生平简介及艺术成就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佑进士,侍读,龙阁学士。因与新党政见不和,多次请求外任,曾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关心人民疾苦,颇有政绩。后又被贬黄州、惠州、儋州等地,最后死与常州。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词、诗、散文在文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是北宋豪放 词派的开创者,对词的革新作了很大的贡献:他的散文“文理自然,姿态横出,”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在诗坛上独树一帜。苏东坡的诗风豪迈,笔意爽健,擅长比喻,如名作《饮湖上初晴后雨》、《游金山寺》等。词的名作有《念奴娇》(大江东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苏轼的散文,由于阅历的丰富和学问的渊博,不少篇章都突破了前人在形式方面种种限制,力求自由而准确地表达深邃的思想境界。把韩愈、柳宗元以来所提倡的古文作用发挥到了更高的境地,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名篇有《留侯论》、《石钟山记》等,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二、苏轼与宿州扶疏亭磬石碑

扶疏亭坐落在宿州市环城北路古城墙上。建于宋代,先后几经毁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名胜古迹,宿州市又在原地上重新修建了扶疏亭,现作为政府的会议室。挟疏亭内的西墙上镶嵌三块灵璧磬石碑,一块为历代重修扶疏亭碑记;另一块为苏东坡诗、竹碑。据《宿州志》记载:“东坡守徐州时,遗墨竹一事与宿州,好事者刻诸石,购亭贮之,名曰扶疏,元代毁与兵。明弘治间知州曾显追寻旧刻,得残碑两刻,构亭以复其旧。”现在竹诗碑刻为横式,长100cm ,宽66cm,碑上刻有五言诗和风竹图.五言诗的内容为:“寄卧虚寂堂,月明浸疏竹;泠然洗我心,欲饮不可掬。”还一块是铭文碑字迹不清楚。

宿州古城上的扶疏亭,建筑设计典雅大气,主体为中高两边低的古殿堂五间,门前匾额上题有“扶疏亭”三个金字,进门后两墙顺排三块灵璧磬石碑。三方碑中竹画碑非常珍贵,一幅墨竹用精致而劲健的线条镶刻其上。枝叶挟疏,形态清逸,白竹黑底,仿佛月色、雪景,使人听到风声,看到动势,竹旁题款处刻着苏东坡手迹和李白《浔阳紫极宫感秋》诗的前四句,款署“旧和太白句也,并为写照,东坡居士”字样。扶疏亭下一棵古槐遮天蔽日,与扶疏亭相得益彰,更加彰显扶疏亭的古朴幽静,为扶疏亭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苏轼多次来宿州,留下许多诗文和故事。著名的有《泗州僧伽塔》、《龟山》、《虞姬墓》、《过泗上喜见张嘉父》、《泗州除夕雪中感章使君送酥酒》、《灵璧张氏园亭记》等。流传最广的故事有《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这首沐浴故事词表达了自己清正廉明,也称赞了宿州人民的忠厚勤劳的民风。

“疏影半宿犹啼鸟,清风千载韵悠悠,而今也有徐州牧,送竹何人到宿州?”这是一代文豪苏东坡与宿州结缘的见证。

三、苏轼与灵璧石之情缘

苏轼除文学、诗、书画之外,常喜爱石头。他在徐州任太守期间,尤为对灵璧石情钟。在玩石,赏石上苏轼可谓是有独到见解的,如著名论断:“园无石不秀,斋无石不雅”并创立了以丑为美的“丑石”观。为中国奇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宋元丰八年苏东坡在离黄州去南京,扬州时,专程到灵璧拜访自己的老朋友张硕于张氏皋园,在园中发现一块巨型灵璧石,如麋鹿颈状,四面可观,苏轼看到后心理十分喜爱,意欲索求,又不便直说。于是主动要求给老朋友张硕画一《丑石风竹图》相赠。张硕看到苏东坡对此石赞不绝口,又主动以画相送,自然知道苏东坡的索石之意。随将次灵璧石赠与苏。苏东坡会意一笑,非常满意,欣然接受,后将此灵璧石立即运往江苏宜兴。自此以后苏东坡对灵璧石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多次光顾张氏园亭,并作诗作画换取灵璧石。在灵璧张氏园里曾题诗曰:“雪后东风未肯和,扣门迁客夜经过。不知旧竹生新笋,但见请伊换浊河。无复经来乘下泽,聊同语笑说东坡。明年我亦生三径,寂寂兼无雀可罗。”

据《墨庄漫录》记载一天苏东坡从徐州到灵璧张氏园亭寻石,发现一灵璧石如蓬莱仙境奇特无比。当即命名为“小蓬莱”。当晚在与园主饮酒时,双方情投意合,谈石论赏,一时兴起就多喝了几杯,不知不觉中苏东坡喝醉了。随在灵璧石上睡着了,醒来后便在该石题写“东坡居士醉卧此石然酒醒。”从此“小蓬莱石”又称醒酒石。后来园主就将苏东坡的题字刻在石上留作纪念。之后名人蒋颖叔、紫溪翁俩位游访张氏园亭,又都各自加上一段题字,均镌刻于石上。这也是灵璧石中唯一一块“三题石”,至今仍传为佳话。

苏东坡除了赏石、画石为灵璧石题字。后来还因灵璧石写出了千古名篇《张氏园亭记》,尤其在文章中的“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之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莽。”与后世名人雅士产生共鸣,受到高度称赞。

四、苏轼盛赞灵璧石

苏东坡多次来灵璧张氏园亭拜访老朋友,除留下历史名篇《张氏园亭记》,还题诗对灵

璧石称赞,如《太虚以黄楼赋见寄·作诗为谢》曰:“雄辞杂今古,中有屈宋姿。南山多磬石,清滑如流脂。朱脂为摹刻,细妙分毫厘。佳处未易识,当有来者知。”对灵璧石进行高度评价,为灵璧石文化的发展和地位的提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苏东坡还在米芾的“皱、瘦、漏、透”四字以型赏石的基础上,率先提出丑石观。他在《怪石传》中说:“凡物之丑好,生于相形,吾未知其果安在也。使世间石皆若此,则今之凡石变为怪矣。海外有形语之国,口不能言,而相喻以行。其以形语也,捷于口,使吾为之,不已难乎?故夫天机之动,忽焉而成,而人真以为巧也。”丑石观发展了灵璧石文化也丰富了中国赏石文化的内容。

苏东坡的“丑石观”反映了他在赏石的美感,认识上主张美丑的辩论统一,不赞成美丑的截然分开对立的一元论。与象郑板桥在《荆棘兰石图》轴中题诗曰:“不客荆棘不成兰,外道天魔冷眼看。门经有芳还有秽,始知佛法浩漫漫。”另题《丛兰棘刺图》曰:“东坡画兰,长带荆棘,见君子能客小人也。吾谓荆棘不当尽以小人目之,如国之瓜牙,王之虎臣,自不可废。兰在深山,已无尘器之犹,而鼠将食之,鹿将 之,豕将 之,能虎豺麋兔狐之属将啮之,又有樵人将拔之割之。苦得棘刺为护撼,其害斯远矣。”也就是说从哲学的观点辩证地看,无恶不见好,无丑不见美,两者是一队互相对立有依存的矛盾。苏东坡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彼元章但知好之为好,而不知陋劣之中有至好也。说明苏东坡赏石的胸襟和境界之高。所以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云:“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也。”可见苏东坡对灵璧石文化内涵认识之深刻。悟出了赏石真谛,为辨证赏石之先河。

 

2014-8-21 8:42:27     浏览人次: 2793
 
 
 
 

总编:何新宇  编委:任红雨 尹正旺 种雪剑 地址:安徽省宿州市政府西侧云集文化商业街5号楼
电话:18055776161;邮箱:zgrmshw@163.com;邮编:234000 ;    皖ICP备:14017835号-1 ;皖公网安备:34132320155005号
Copyright @ 2014-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人民书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