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为中国历代皇帝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被视为王朝正统的象征。其方圆20公分左右,色泽五彩荣耀,质地坚硬,润滑细腻,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嗣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 辗转于神州赤县凡2000余年,忽隐忽现,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令人扼腕叹息。
据《辞海》释文:春秋战国楚人卞和从周边深山中得一璞玉(毛皮石), 献于楚厉王,厉王让宫廷玉匠辨别,匠人认为这是块石头,遂以欺君之罪断卞和之左足。数年后,卞和又抱玉献于武王,因同样原因,武王又断其右足。后来,楚文王游经荆山,得知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下。文王问道:“哭其双足残乎?”卞和答曰:“吾非悲足也,而是悲其宝玉而题之以石也!”文王使人剖璞,果得宝玉,质地坚硬,滑润细腻 色泽五彩荣耀,甚为高兴,遂称“和氏璧”。秦国拟以15座城池换此宝玉被蔺相如巧妙化解。家喻户晓的“完璧归赵”典故,说的就是这块“和氏璧”。
安徽省灵璧石协会认为“和氏璧”为安徽宿州灵璧石之五彩石的理由有三。
其一,从地理上分析。卞和为楚人,在楚国山中得璧,后又抱璧哭于荆山下。可见卞和家居荆山不远,荆山在现在的安徽怀远县境内,怀远县历史上又曾归属宿州管辖。但荆山从来就不出玉石,那么这块璞玉应是附近山中所得,而周围数百里境内,唯有灵璧以北,以磬云山为中心的绵延山中出玉石。灵璧当时又属楚地,应该说和氏璧是在此所得。灵璧古城原有四门,南门曰“望荆”,即登南门可望见荆山。北门曰“来璧”,由此也可证明,当时的灵璧石,人们就习惯称其为璧。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尚书·禹贡》载:“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嫔珠暨鱼。”泗滨浮磬,也是灵璧磬石最早的典籍记载。
其二,从玉石的特征上分析。灵璧五彩石出土后,本就是灰浆赤渍裹满。故此被两代楚王误以为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而将卞和双腿赐断。“和氏璧”有石头的外貌特征,又有玉的温润内涵,质细而润。这些均契合具备了灵璧五彩石的显著特征。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做玉玺和印章的习俗来看,金黄色、紫色、五彩色当属富贵吉祥的意思,尤以五彩色最为荣耀,安徽宿州灵璧石之五彩石符合此特征。宋代诗人方岩诗云:“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如玉”。灵璧磬石也因此被古代匠人雕琢成了中国最早的乐器,作为历代皇家的礼乐圣品,成为国家皇权的象征。
其三,用排除法一一排除。 历史上关于和氏璧的石料说法不一,有说是湖北的绿松石,也有说是新疆的和田玉、陕西的蓝田石等。因为所有宝玉石第一眼就可以看出玉石的特征,从两代楚王把和氏璧当成普通石头治卞和的欺君之罪来看,可以排除天下外表具有玉石特点的玉石。以当时秦国、楚国的国力来看,很容易得到一块绿松石或者和田玉。因此,只有安徽宿州灵璧石——五彩石的外表粗糙无光,很难看出它具有宝玉石特征和价值,唯有经过破析及复杂工艺流程后才能看出它的珍贵。
综上所述,传国玉玺“和氏璧”就是灵璧五彩石。欢迎全国的灵璧石爱好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关心此事,将这一重大发现进行研究和论证,提出宝贵意见,使灵璧石这一“安徽名片”得到科学保护,合理发掘,有效利用,最终能走出安徽,走向全国和世界,大放异彩。
联系人:黄国强
职 务:安徽省灵璧石协会会长
电 话:0557--3311068
手 机:15605570166
18656000166
安徽省灵璧石协会【灵璧石鉴定中心】简介
为弘扬灵璧石文化, 推动灵璧石文化产业发展, 建设一支“知识化、专业化、正规化”的团队, 实现灵璧石文化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安徽省灵璧石协会特成立“灵璧石鉴定中心”,竭诚为广大灵璧石爱好者提供服务,具体内容如下:
(一)、服务范围
1、组织开展对灵璧石的调查研究、鉴赏收藏和文化交流等活动。
2、组织开展对灵璧石的真假鉴定和价值评估。
3、制定全省灵璧石行业标准。
4、收购精品灵璧石。
(二)组织机构
主 任:黄国强 15605570166 【鉴评师】
副主任:李 松 13955795929 【鉴评师】
王克剑 13705570084 【鉴评师】
(三)地址、电话
1、地址:宿州市“天下第一石城”
2、电话:0557-331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