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在线留言 | 查询
 
  详细内容
书法的“真·技术的革命”

什么才是我们需要的书法?
    当代书坛魏晋书风如雨后春笋般复苏、滋长,对“二王”经典体系的回归已成必然,这主要取决于当代书坛对传统的深刻认识,也归功于近来各大艺术院校开设的书法专业,高等教育使青年人直接深入到传统经典中,逐渐影响书坛而形成主流,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对传统经典学习的必然性、重要性。这是否就是二十一世纪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一次“技术的革命”?
    笔法把握的精准、线条质感的遒劲、作品形式的花俏,令一些书法人沾沾自喜、得意忘形。高科技、高信息、高学府使得年轻一代对经典的学习可谓是飞跃性、速成性的,这种飞跃性、速成性主要体现在对经典笔法的运用上。古人学书,穷一生精力致于书道的研究,是边“研”、边“悟”、边“养”,多层次多方位地通过长期努力而造就的艺术成就。
    而现代人的学习模式,高科技、高信息的传播使我们在“研”上省却了许多宝贵时间。我们只需在书桌边拜读经典作品;在电脑前目睹书法名家的亲临示范;在院校里里聆听教授们对笔法的精辟剖析……笔法不再带有神秘的面纱。虽然我不能肯定现有的笔法(主要指书写的方法与书写的状态的总和)是否就是古人所用的笔法,但至今所用的笔法亦可谓最实用、最理想、最先进的。先辈们的艺术成果已成了我们共享的资源,现有的物质条件已具备了优越于古人的绝对因素。然而,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和传统底蕴的匮乏是当代书法人的致命伤。
    因此,可以断言这仅仅是一次“技术的革命”下的“伪书法”的兴盛。由此,我还是赞同古人的学书态度和学书精神。要“研”要“悟”要“养”。
1、书法是“研”出来的
   “研”即研究、研习,勤于笔耕、善于钻研、勇于探索。我认为“研”主要是对笔法、结字、章法的研习探究。
    古人在“研”上花费了近乎一生的追求,历代书家对笔法、结字、章法的书论即为佐证。唐大宗论执笔法有云:“大凡学书,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这是讲笔法中执笔和中锋用笔的方法。“五指齐力而肘腕助之,指之执管宜浅,易于转运,若置笔当指节弯处,则碍运动。”(蒋和书法正宗)。这是讲笔法中用指、肘、腕运转的问题。王羲之笔势论有云:“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他强调笔势在笔法中的重要性。“中国的汉字是方块字,如写得太相似,横平竖直,结构安排方正均匀,不能算作书法,谈不上有艺术性,只能作为日常实用罢了。”这是《王羲之题卫夫人笔势图后》所阐述的汉字的结字布白的问题。《蒋骥续书法论》对章法是这样论述的:“篇幅以章法为先,运实为虚,实处俱灵;以虚为实,断处俱续。观古人书字,处有笔有意有势有力,此章之妙也……”
    历代书家在自己的书论中都有笔法、结字、章法等方面的阐述,用现在的话讲,都是属于讲解书写技术层面上的东西,是一种书写的方法、书写的状态在作者作书时的充分展现。我们通过广泛地理论学习来指导实践,“研”的问题大凡可以解决。难怪古人有称艺事为“雕虫小技”,是自谦?是自卑?在此不作论述。

真·技术的革命

2、书法是“悟”出来的

    “悟”即:感悟、顿悟,是通过长期临池学习中瞬间产生的灵感、惑释,令人茅塞顿开。“悟”因人而异,聪慧者,一点即通。愚钝者,须后天补勤。然而,没有前面的“研”,后面就谈不上有“悟”。没有“研”的“悟”是形而上学,是空中楼阁,是虚无缥缈的。
    当代英国著名美学家赫伯特.里德在《艺术的真谛》中论美感时这样说:“人对呈现在面前的事物形状、外表与块体作出反应:一定事物的形状、外表与块体中合乎比例的排列会引起人的快感。”这种起于愉悦关系的快感就是美感。我们在欣赏历代经典法帖时也有同样的感受。遒丽的线质,变幻莫测的结字造型,丰富的韵律线条所构成的黑白块面对比,跌宕起伏的章法所呈现出的文人意境,无不使人心追手摹,这就是美感。无怪乎梁武帝评大王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我们通过书法联想到自然事物。同样地在创造活动中,我们也可以从自然现象联想到书法,得到创作的启发,唤起艺术的灵感。这样的例子颇多。张旭自言:“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意,观倡公孙氏舞剑器,得其神。”(《新唐书.张旭传》)“文与可见蛇斗而草书进。”(文同《论草书》)怀素自述:“贫道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夏云因风变化乃无常势,又遇壁折之路,一一自然。”(陆羽《唐僧怀素传》)这些都是先辈们运用大自然的美来对书法美的一种“物赋于我”的启迪。由此可见,艺术创造的两个主要源泉:一是,“有动于心”;一是,“观于物”。唐代张璪论绘画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是此意。
    所以文字虽是人类创造,然而塑造文字形象的美,也还须观察大自然。可我们还得注意,漠然的态度去观察大自然,并不能引动我们创造的欲望,大自然的山川崖谷必须惹动了,掺进了我们的感情,才可以成为灵感的源泉。然而,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悟到了多少?我想还只能是从古人这些书论中获取到点滴信息罢了。因此,我要感叹:“走进经典,感受自然。”灵感随处可显,只要你去看了去想了。

真·技术的革命

3、书法是“养”出来的

   “养”即修养、涵养,“养气、养心”是也,对常人来说是对文化素质的提高,对学书者来说要学习书学理论、文学、哲学等诸学科。只有提高修养,才能陶冶性情、塑造人格、提升艺境。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试问:先辈大师们哪位不是饱学之士?项穆《书法雅言.神化》有云:“未书前定志以帅其气,将书之际养气以充其志,勿忘勿助,由勉入安,斯于书也,无间然矣。”周星莲《临池管见》云:“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任意挥洒,淋漓处,灵心焕发,下笔作诗文,自有头头是道,汩汩其来之势,故书道亦足以恢扩才情,酝酿学问也。”项以养气为因,周以养气为果,作书与养气是相互影响的。把习字与心身修养联系起来,是儒家思想的书论家所强调的。
    另外,书法艺术是“心之所发”,体现作者的人格魅力,所以创作活动即为一种道德行为,完美的作品必须建立在完美的心理基础上。项穆《书法雅言.心相》有云:“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余今曰:‘人正则书正……’”人由心正,书由笔正。即诗云“思无邪”,《礼》曰:“毋不敬”。他借用《大学》、《中庸》的词汇从伦理的角度阐明他的书法理论:书法的基本问题在培养一个“思无邪”、“毋不敬”、“正心诚意”的精神状态。有了这种精神状态,创作的书法作品必定是美的。
文艺出版社《艺概》第十一章有关艺术家的修养:
    一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即:人生阅历的积累或总和。
    二要有进步的世界观。即:正确的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和评价生活的判断力,也就是对世界的根本的看法。
    三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强大的文学修养,加强对姊妹艺术和有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广泛的生活知识。
    四要有熟练的艺术技巧,即重现专业的基本训练,努力学习艺术技巧,掌握艺术的规律。《艺概》从生活、世界观、知识和技巧四方面来强调艺术家的修养。作为新时代的书法人,这些也都是我们必须努力的方向。

真·技术的革命
     综上所述,当代书法“技术的革命”是有缺憾的,不完整的,技术上的问题只能达到“研”的阶段,是书法创作的最基础的问题,要想在书艺上达到高深的境界,必须要通过“研、悟、养”,三者不分先后,互相渗透、互相影响。
    “研”是基础,是积淀,是“技术含量”上的“书写状态”。
    “悟”是灵感,是惑释,是“物赋于我”的“启迪状态”。
    “养”是修养,是心境,是“正心诚意”的“精神状态”。

    只有“三态”合一,创作出的书法作品才会有高度、有境界,更趋于完美。

2015-6-29 14:31:58     浏览人次: 1536
 
 
 
 

总编:牛子嫣 编委:任红雨 尹正旺 种雪剑 地址:安徽省宿州市政府西侧云集文化商业街5号楼
电话:13905572611;邮箱:zgrmshw@163.com;邮编:234000 ;    皖ICP备:14017835号-1 ;皖公网安备:34132320155005号
Copyright @ 2014-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人民书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