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漂座谈会
“海漂”书法家在上海书法界成长迅速,在一定程度上说,已经成为了一支充实上海书法文化软实力的“生力军”。
2006年以来“海漂”书法家以上海书法家身份活跃于全国展赛,入展获奖人数比例上升;2013年统计的全国大赛入展名单中,“海漂”书法家所占比例超一半。
座谈会上,上海市文联感谢“海漂”书法家群体为上海文化建设所做出的贡献,鼓励他们坚持不懈地求索艺术,也给予“海漂”艺术家群体生存状态更多关心。
“海漂”成为生力军
前日(5日)结束的上海“海漂”书法家座谈会透露,近年来,“海漂”书法家频频亮相上海乃至全国主办的书法大展,并且代表上海参加全国范围内权威组织的书法大赛,获奖人数越来越多,从原来的不到10%增长到目前的30%,也为上海赢得了一些荣誉。上海青年书协主席张卫东透露,2012、2013年青年书协中的海漂书法家参与全国的展览有30多次,其中在中国书协有5次获奖,文化部评选有1次获得金奖。
近年举行的“临摹与创作”系列展、“陆羽会杯”上海市青年书法篆刻大赛两个大展的评审结果出炉,“海漂”书法家比例和上海本土书家持平,甚至略有超出。该项结果折射出上海的本土书家(尤其青年年龄段)整体水平疲软,与此同时,也显现出“海漂”书法家的实力。
如今,“海漂”书法家加入上海市青年书法家协会的人数约100人,其中一半人担任理事。2006年以来,“海漂”书法家加入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的总人数约150人,年龄都在50岁以下。
“海漂”书法家群体的特征,基本可以概括为“三多一少”——他们大多是从外地来沪谋生的人员,多数没有正规的专业书法机构供职,多数从事业余书法教学工作,只有少数人拥有上海户口(如知青子女)。这样的一群人组织结构松散,鲜有舒适的习字场地,也背负着生活的沉重压力,出于对书法的热情,坚持不懈地在宣纸上追逐“艺术之梦”。
感恩上海给舞台
2004年,上海首届“临摹与创作”展览便以开放的姿态吸收海漂书法新人参展,此后,凡是生活在上海的作者均可以参加上海书协举办的各类活动,从2006年开始,上海书协通过常务理事会议,同意吸收非沪籍优秀书法人才进入协会,给予了“海漂”书法家“上海书协会员”的身份。
2010年,上海书协吸纳5位“海漂”人才进入上海书协理事会,其中包括现任上海青年书协主席张卫东、秘书长卢新元等人,卢新元还兼任着徐汇区书法家协会主席。这批“海漂”书法家中,已经成长为上海书坛的“半边天”。
卢新元坦言,我曾经是‘北漂’,最在乎的是上海的朋友对他的信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给人一种主人翁的感觉。
来自安徽的“海漂”书法家方存双也承认,面对困难还愿意留在上海,是因为有很多吸引他们愿意扎根在这里的因素。“上海的文化环境是公平的、开放的,在有些地方,像我们这样没有任何背景,基本上是没有机会的。但是上海容纳了我们,给我们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坚持就能看到曙光
上海书协副主席李静表示,我们让“海漂”书法家进来,让他们感受到他们在上海有家、有温暖、有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上海书协能为“海漂”艺术人才做的是尽可能为他们提供能在书法艺术上展现自己的舞台。
上海书协主席周志高表示,希望海漂艺术家为上海这座城市做出贡献,奋斗和努力是第一要务。上海书协也会尽量为“海漂”书法家们的艺术追求创造条件。
上海文联副主席迟志刚指出,上海是一座平等包容的城市,是因为这里能够提供孵化的平台,供有才能的艺术工作者崭露头角。海漂书法家有坚持的心态,就一定能看到曙光。
有来自浙江的书法家郑翔宙等代表提到,希望居住地附近能找到一个安心习字的创作基地。上海文联党组书记宋妍表示,书法艺术是上海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感谢海漂书法家对上海书法艺术发展做出的贡献。上海市文联有关方面会通过区县文联,与街道居委会加强联系,为“海漂”书法家牵线搭桥,促进他们服务社会、改善创作条件。
座谈会上,文联和书协的领导还倾听了“海漂”书法家的其他心声,对他们的生存状态和迫切需求有了进一步了解。使上海书协能够更好服务“海漂”人才,服务广大会员,促进海派书法繁荣发展。
来源: 2014-8-7《新民晚报》18版;作者: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