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在线留言 | 查询
 
  详细内容
磐石的第三个文化圈

第三个文化圈:皖江文化。这个文化圈甚广。实际上包括整个皖西南(其所辖范围,大致相当汉代庐江郡,西至九江,东至合肥),其中桐城派是影响最大的文派,早在桐城派出现之前,其地望所在古庐江郡(即舒、桐、庐、潜等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就以私人修史撰述丰厚(薛莹著《后汉纪》一百卷,何之元著《梁典》三十卷),文风丕盛而著称,尤其是庐江何氏一脉,学者辈出,较著名的有西晋何桢、东晋何充,刘宋时,又有一代玄学大师何尚之,首创”南学学派“,另一玄学大师何晏注《庄子逍遥游》;宋代有大画家李公麟,诗画皆精,他创造的白描画法,影响及于后代,为中国绘画史上巨擘;明末方以智,集哲学家、科学家于一身,天文、地理、物理、医药、音韵、历史、诗词、书画,无所不精。其《物理小识》影响在清初即已播及海外,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明末名臣,著名水利专家,东林党主要成员左光斗是一位大儒。清初戴名世,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也是清代文字狱第一批受害者。

至于桐城派,其代表人物前有方苞、姚鼐、刘大櫆,后有姚莹、吴汝纶。桐城派作为一个文派,其影响之广,历时之长(延续200多年),代表人物之多(汇集散文家1200多人,作品留下传世之作2000多种),在同一时期,海内无出其右者。姚鼐在《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中引用吏部主事程胥芳、编修周永年云:“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容有夸张,亦足见其影响。近代洋务派的领袖人物、一代大儒曾国翻就自承是桐城门下,而他的“曾门四弟子”--------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吴汝纶、张裕钊外均是接受老师心法,学以中西合壁,文从桐城遗风。

近代知名的桐城派学者除姚莹、吴汝纶外,尚有大学问家、文学家东树;史学家、教育家马其昶(通伯),他是《清史稿》主纂之一(按:中国?五史,后两部主编都是桐城人,另一位是张廷玉主修《明史》),吴芝瑛,善诗文、书法,秋瑾被害,她冒险保护其亲属,并葬秋瑾于西湖畔,亦女中英杰。当代著名学者则有:朱光潜,海内外负有盛名的美学大师;方东美,哲学家,在台湾、美国任教讲学50多年,著述甚丰,被誉为“一代大哲”;叶鼎彝(丁易),学者,以研究“小学”见长;方令孺,女诗人,散文家;方殊德(舒芜),学者,杂文家,“红学“家;孙德和,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黄镇,号称文化外交家(他的长征组画可称”史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持文化部工作多年。如此多的文化精英人物,在一段不算太长的历史时期,如此集中地产生于同一块地域,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注意和研究的问题。正所谓”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在种种资源中,人才资源是一种最可贵的资源,高速发展的社会生产水平,应该和该地区的文化传统、文化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世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中国沿海省区的经济高速发展,都证明了这一点。桐城亦以其浓郁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好学上进的风气,过去有”穷不丢书,富不丢猪“之谚。改革开放提出发展商品经济不久,桐城人随即闻风而动,在一缺资源、二缺资金的情况下,注重人才,勇于开拓,卓有成效,这与桐城的文化优势有着密切关系,可称之为”文化兴县“,证明了文化和经济建设是密不可分的。

自古这里是皖国、舒国、六国,位处江淮之间,地跨长江。皖江在这里和长江汇合。自古人文荟萃,名人辈出,这里出过西汉大教育家文翁,在四川发展学校教育,汉武帝将其推广。这里是戏剧故乡,京剧泰斗众多,程长庚、杨月楼、杨小楼是其代表。

2014-7-19 15:44:01     浏览人次: 979
 
 
 
 

总编:何新宇  编委:任红雨 尹正旺 种雪剑 地址:安徽省宿州市政府西侧云集文化商业街5号楼
电话:18055776161;邮箱:zgrmshw@163.com;邮编:234000 ;    皖ICP备:14017835号-1 ;皖公网安备:34132320155005号
Copyright @ 2014-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人民书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