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在线留言 | 查询
 
  详细内容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广义的草书,是指一切写得不很规整和潦草的字体。因此,无论是篆书、隶书和楷书,都有草书体。这种草书体,大多是由于情景所迫,为了急于成事,写得比较潦草。狭义的草书,是指篆书隶化以后章草,以及日后产生的今草。章草和今草,已不再是潦草,而是经过规整和格式化了的,被后人称之为今草的草书体。

草书体的产生,有起于秦说,有起于汉说,但那都不是今草,而是说章草。从章草嬗变为今草的奠基人,可推之东汉张芝(?--192)。今传《淳化格帖》中的《冠军帖》(图34),系张芝的作品。但有人疑为晋人所书。据传,东汉张芝时代草书之风大盛,广受喜爱(可参见赵壹《非草书》一文)。草书之体,源于书写便捷,但由于它不易识,所以不能成为日常通用书体。草书,极富人性化,对人的要求很高。它除了要考察书写技巧外,尤以情为首,突现了艺术化的要求。人们在品位草书作品的时候,还要加之以学问、人格、修养水平等作为综合素质来判断它的高下,这是有别于其他书体的重要特征。庄子说,无用之用是为大用,草书正是这样的一种书体。它并不实用,是无用。但是,它合于造化,艺术价值极高,最具人格魅力,是为大用。因此,有人以为草书是书法的最高成就,是高级艺术,是阳春白雪,而不是下里巴人。

一、魏晋时期的草书

魏晋时期,草书有古今之区别。从东汉开始流行的章草。到了魏晋时期,章草渐渐开始演化为今草。在古体方面,东吴的皇象善章草,有《急就章》刻本传世(图35),还有西晋索靖的《月仪帖》(图36)也很有名。此外,陆机的《平复帖》(图37)为墨迹本,最是珍贵。其中,章草的波折特点已经大大减少,大有趋于今草的势头。其次,近世还有一些西晋时期出土楼兰残纸(非名家墨迹)传世,这对于学习和研究魏晋草书,都是一些很好的资料(图38--42)。楼兰残纸虽有大批残损,但字迹依然清晰如故,笔画的起收、转折、勾挑、撇捺处,均未脱尽隶法,与今草尚有距离,且点画也显稚拙。从中可以看见,自章草到今草的演变过程,很具学术价值。

至东晋王羲之的出现,中国书法又章草到今草的演变过程已宣告完成。王羲之的草书,其书风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带有章草遗韵的书体,如《豹奴帖》、《十七帖》、《寒切帖》、《远宦帖》(图43--46)。一类是完全成熟的新草体,如《太常帖》、《时事帖》、《劳弊帖》(图47--49)等。从王羲之书法的演化过程,足以看出今草出于章草的真实依据。他那完全成熟化了的新体,是草书发展史上的颠峰。他的草书虽绍于张芝,但他能使自己的文人意趣和儒雅书风,得到了最完美的结合。在王羲之的笔下,他的笔是随意而走的,他的作品,点画映带,跌宕起伏,造于自然,让人百看不厌,足以显示出他那深邃的人格魅力和学识修养的文化内涵。

东晋王献之,是继父亲王羲之以后,又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尤其擅长行草书,他的书风对后世影响很大。宋代的米芾、明末的王铎主要取法于他,都成一代大家。他的传世作品有《廿九日帖》、《鸭头丸帖》、《东山帖》、《中秋帖》、《诸善帖》、《想彼帖》等(图50--55)。王献之在书法上很自矜,谢安问他比其父亲书如何,他回答说“故当胜”。王献之用笔之雄放,笔势之强悍,都超过了王羲之。但在骨气、韵致方面不及王羲之。由于他是一个着意求变的人,所以行笔常常显现出着力过多而天合不够的弱点。特别在转折、映带、布局方面,都不如父亲王羲之,显得豪气有馀而蕴藉不够。但他的放纵豪放,是开启后世草书艺术的大师。

二、唐宋时期的草书

唐宋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唐、宋两代的书法,上可入仕,下可修身,因此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书法人才济济,群星灿烂,蔚为壮观。杰出的草书名家,唐代有孙过庭、张旭、怀素等,宋代有黄庭坚、赵佶等。但唐、宋两代的草书,风格有所不同。唐代重法度,宋代尚意趣。

孙过庭(约646--691)有手书《书谱》传世,草法纯正,出自王羲之(图56)。张旭(约675--759)有《古诗四帖》、《肚痛帖》传世,出自王献之放纵之体(图57--58)。张旭说:“书法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在识法,须口传手授,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在变通适怀,纵合规矩;其次在纸笔精佳。五者备矣,然后能齐古人。”怀素(737--?)有《苦笋帖》、《小草千字文》、《自叙帖》、《论书帖》、《食鱼帖》等作品传世(图59--63)。怀素和尚,是一位极勤奋的书法家。据传,他因贫无纸而种芭蕉万株以供挥洒,书不足,即漆一盘书之,乃至把盘板书穿。他的草书《自叙帖》最富盛名,是狂草杰作。后世得其神髓者,宋有黄庭坚,近世有毛泽东。黄庭坚(1045--1105)有《诸上座》、《李白忆旧游》等作品传世(图64--65)。黄庭坚是宋代最为杰出的草书家,他的《诸上座》出自怀素《自叙帖》,但比《自叙帖》更加荡气回肠。他不象怀素《自叙帖》那么一味的连绵环饶,相反,他在笔法的处理上,于断处求连贯,抑扬顿挫、起伏穿插,写得极见精神。他的《李白忆旧游》是他草书中的极品,用笔虚实转化,颇有韵致。赵佶(1082--1135)有《草书千字文》、《草书团扇》等作品传世(图66--67)。赵佶是宋代的徽宗皇帝,但他怠于政务,却在书画方面有较高的成就,尤其是草书,很是雍容华贵。他的《草书千字文》是狂草一路的作品,点画劲利,洒脱放纵,气势飞动,实为传世草书之精品。

三、元至明初、明中时期的草书

元至明初、明中时期的草书家,元有赵孟頫、鲜于枢、张雨、康里子山、吴镇、杨维桢、王蒙等人。明有宋克、宋璲、宋广、陈壁、解缙、沈度、沈粲、张弼、李东阳、徐有贞、祝允明、文征明、陈淳、王宠等人。

赵孟頫的草书恪守晋法、晋韵,他初法智永,后入羲、献,笔圆意润。信札直师大王,特在用笔上追逐正脉,不入狂怪。赵孟頫有《题王献之保母帖》、《章草急就章卷》、《行书十札卷》等作品传世(图68--70)。鲜于枢(1246--1302)的草书,其韵致虽然不及赵孟頫,但他的姿态和奔放是比赵孟頫更为精妙的。他的传世作品有《唐人绝句》、《襄阳歌》、《进学解》、《草书七律诗》、《论草书帖》(图71--75)。康里子山(1295--1345)的书法成就很高,他的书法气势极雄,沉着痛快,苍劲刚健。他的传世作品有《渔父辞》、《梓人传》、《述张旭笔法记卷》、《诗卷》、《临十七帖册》(图76--80)。康里子山真书学虞世南,行草书师锺繇、王羲之、王献之,尤以行草书为最出色。他出笔犀利,快捷流畅,挥洒自如,神采奇异。后人称其书如“雄剑倚天,长虹驾海”。杨维桢(1296--1345)是元末隐士,他的草书倔犟生辣,气骨冲和,狂而不野。其传世作品有《梦游海棠城诗卷》(图81)。

宋克(1327--1387)的草书,近学康里子山,远学魏晋。他的章草用笔劲利,写得高古自然。并以章草笔意作狂草,转折处不流滑,起伏节奏明快,结体古意盎然。其传世作品有《唐人诗卷》、《七言律诗卷》、《杜甫壮游诗》、《急就章》(图82--85)。解缙(1369--1415)楷法精熟,笔法精能,才名盖世。其传世作品有《宋赵恒殿试佚事》、《李邕古诗四帖跋》(图86--87)。祝允明(1460-1526)的草书,取法黄山谷而加以力度,加以力度的同时,又上追张芝求其古风。他的草书气势雄强,笔画劲健,结体奇倔,大气回荡,威风凛凛。但他又能恪守法度,放而不野。其传世作品有《歌风台》、《曹植名都篇》、《前赤壁赋卷》、《六体诗赋》等(图88--91)。文征明的行草书取法黄山谷,笔力刚劲,点画峻利,很有阳刚之气。其传世作品有《草书长卷》、《诗轴》、《自书纪行诗卷》等(图92--94)。陈淳(1483--1544)的草书,上追杨凝式,近出文征明。他的字跌宕起伏,笔气纵横,天真烂漫,痛快淋漓。其传世作品有《杜诗卷》、《古诗十九首卷》、《诗卷》等(图95--97)。

四、明末清初的草书

明代草书从陈淳开始,可以看出有痛快淋漓的趋势。加上明末清初社会动荡,致使文风狂放不羁。这一时期的书法,很有这一方面的烙印。涌现了象徐渭、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等草书大家。

徐渭(1521--1593)性格豪放,但一生不得志,晚年精神失常。他的草书大比如椽,翰墨淋漓,其章法字距行距全被打破,颇为雄强。初观时似有凌乱之感,细审之却很有来历。他是明代很出色的一位草书大师,他很善于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书法艺术中去,并使之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属于自己的新书风。其传世作品有《诗轴》、《行草条幅》(图98--100)。黄道周(1595--1646)处世刚正不阿,与清军交战时被俘,大义凛然,从容就义。他的行草书跌宕激越,字势挺劲,棱角分明,奇崛放纵。其章法的特点是字距紧,行距宽,一疏一密,以形成黑白之间的动静冲突和强烈反差。其传世作品有《草书轴》、《五言诗轴》(图101--103)。倪元璐(1593--1644)明崇祯时官至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后,倪闻讯后也在家乡上虞自缢殉明。他的草书章法与黄道周近似,但气格胜于黄道周,比黄道周更奇崛,用笔更苍劲古拙。他的结体出于颜真卿和苏轼,但比颜真卿和苏轼更精神,更有境界。其传世作品有《题画七绝轴》、《李贺南园诗轴》、《五言律诗轴》等(图104--106)。王铎(1592--1652)和黄道周、倪元璐相比,他的草书显得比他们传统守法得多。他以《淳化阁帖》为根基,一生用功,日课不断,勤奋之极,无人与之相匹。他早年近米芾,五十岁后用笔由苍劲转向沉着,点画亦由粗犷趋于温润,结体也由狂怪转向中和。他的墨法十分杰出,不仅浓、淡、干、湿、枯变化多端,而且善于用水,使之水墨相融并时有溢出,后人称之为“涨墨”。他晚年的作品比较含蓄,狂草《赠张抱一草书诗卷》字势奔放,但结体章法全法二王。其传世作品有《赠张抱一草书诗卷》、《高适诗》、《草书轴》、《草书杜诗卷》、《临古法帖》、《临王徽之帖》、《临王献之帖》、《临王羲之帖》、《临王献之帖》(图107--115)。傅山(1607--1684)的草书与王铎一样取法二王,但他的格局比王铎大,且笔下变化多多,粗头乱服,雄强奇倔,极度自如,不可端倪。他对于书法有他自己的见解,他针对赵、董的甜、熟书风,提出了著名的“四宁四毋”论,即“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书法观。他自认为“动”近于王羲之,但“静”不如王羲之。有人以为,傅山主狂怪,其实,他是一个极严谨的人,特别讲究法度。他小楷宗颜,上追锺繇,写得极为高古。然而,他的情感比较激越,甚至常常出于法度之外,但决不是无法度的人。其传世作品有《五言律诗轴》、《草书诗轴》、《草书轴》、《书札》、《高适五律诗》等(图116--120)。

此外,这一时期的草书家,还有董其昌、张瑞图、担当、八大山人、归庄、查士标、宋曹等人,由于篇幅有限,不再一一列举了。至清代,由于整个时代都偏重于碑学,故无特别重要的介绍,也一并不再赘述。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图71     鲜于枢唐人绝句                             图72   鲜于枢襄阳歌帖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图71     鲜于枢进学解帖                             图72   鲜于枢草书七律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图82   宋克唐人诗卷                                图83   宋克七言律诗卷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图118、120(傅山草书轴、高适卷)

 

草书技巧与流派浅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2014-7-30 16:36:01     浏览人次: 2741
 
 
 
 

总编:何新宇  编委:任红雨 尹正旺 种雪剑 地址:安徽省宿州市政府西侧云集文化商业街5号楼
电话:18055776161;邮箱:zgrmshw@163.com;邮编:234000 ;    皖ICP备:14017835号-1 ;皖公网安备:34132320155005号
Copyright @ 2014-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人民书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