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在线留言 | 查询
 
  详细内容
清明时节说清明

  对阡陌纵横的农业中国来说,也许,清明只是刀耕火种的一个节气;对忠孝仁义的道德中国来说,也许,清明只是认祖归宗的一种祭扫;对诗词歌赋的文化中国来说,也许,清明只是才子佳人的一次邂逅……

  在古代,清明节是文人墨客诗兴大发的日子,清明诗歌在二十四节气诗歌吟咏当中独占鳌头。同样的清明诗篇,面对风中飞舞的梨花,宋人吴惟信在享受着“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的闲适,明人高启则在战乱中凭生“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的慨叹。而面对芳草萋萋的荒冢,南宋高翥生发了“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的感怀。北宋黄庭坚则抒发了“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的郁闷。

  然而,朋友,您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吗?您能说说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吗?您能数数清明节的民风流俗吗?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您也许会背,然而您能说出它与杜甫的“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又有何关联吗?如果您的回答有所迟疑,那么,就让民俗专家、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施爱东来我们解疑释惑吧——

文化节日让步“时间符号”

  民间素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与“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那么,作为一个重要的农业“作业点”,清明是如何在历史上被丰富成了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呢?

  众所周知,中国的二十四个节气,并没有衍生为二十四个节日。清明节的源起与流变也有个发展过程。

  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最早是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竺可桢指出,阴历系统不能用以指导农业生产,这才有了用二十四节气作为补充手段的需要。所以说,节气是一个用以辅佐阴历、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节点,本来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当代学者普遍认为,后来成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

  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或一日,这一天,人们往往要禁火冷食(寒食)、墓祭,以及举行一些巫术性游戏。唐玄宗时,朝廷还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寒食禁火,清明取火,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至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寒食与清明的节假日已经增加到7天之多。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

  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完全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

  也有学者认为上巳节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古时以夏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后汉书·礼仪志上》称这一天“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病为大洁。”上巳春嬉,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实为古代中国之“情人节”。魏晋之后将上巳改在三月三日,吴自牧《梦梁录》卷二“三月”云:“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可见,洗濯踏青、除垢迎新是几乎所有春天节日的共同特征。

  到了明清以后,不仅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春节之后,大好春季只剩了一个清明节。因为这两个节日都是古代的关于春天的文化节日,而它们又很不幸地刚好处在清明节气附近,我们知道,文化节日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迁的,可清明节气恰恰不是文化节日,它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生的时间符号,是一种逻辑的产物,因而是不可变的。可变的文化节日不幸遇上了不可变的节气符号,结果可变的文化节日让位给了不可变的时间符号。当然,两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一是“催护新生”却并没有消亡,而是沉淀在了清明节里。

清明节文化内涵的民间根基

  寒食节的祭扫所表达的感恩情结,具有强化中国传统道德支柱纲常伦理的效能。而据历史记载,上巳节的春游,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了类似欧洲中世纪突破“男女之大防”的狂欢节的某些萌芽。两种截然不同的诉求,最终奇妙地融合进了一个清明节气,这不能说不是一件很奇特的事。

  与其他传统大节不太一样,由于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因而清明节也是传统节日系统中少有的依阳历而确定的节日,节日时间比较固定地在现行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此时正是春暖花开的踏青时节。

  《周礼》中有一段被历代无数文人墨客征引过的记载:“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什么意思呢?是说中春二月,万物萌生,这样的时节应该顺应天时,让青年男女自由约会,甚至私奔交合也不必禁止。郑玄认为,这是“重天时,权许之也。”而据张君房的《云笈七签》:“每岁三月三日,蚕市之辰,远近之人,祈乞嗣息”,可见三月三日在制度化的道教中也被赋予了明确的求子功能,因为青年男女虽有水边桑林“野合”之实,但这是拿不上台面的理由,而“求子”可能是最拿得上台面的理由。

  唐代开始,寒食与清明并列放假,不同年号分别有四至七天的假期。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一日。“寒食第三节,即清明日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圃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清明扫墓与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宋以后慢慢地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肯定的文化意义。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部分与西方感恩节有异曲同工之处。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道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一大文化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节俗内容随社会生活演进

  清明作为中国人的一个重要节日,正是通过民风百俗源远流长历久而不衰。大唐时当之无愧的假日“黄金周”,一连放假七天的是寒食与清明。国画中国宝级的第一长卷《清明上河图》,生动描绘了这一时日的民间百态。而提到“十年修得同船渡”的美丽传说,撮合祭祖归来的许仙与白娘子同舟而行的那场旷世奇缘的春雨,也飘落在清明这一天。

  如果说要为清明节的由来在历史上选一个代表性的人物,那是非介子推莫属。传说晋公子重耳带着介子推等人一起流亡国外,重耳饥饿乏食,介子推就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他吃。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就是晋文公。晋文公给当年随行的部下论功行赏,大家都得到了很厚的赏赐,惟独介子推一个人什么也没得到。介子推作了一首《龙蛇之歌》就躲到绵山中隐居起来。晋文公听了《龙蛇之歌》后,猛然醒悟,马上派人去请他回来,可是介子推坚辞不就。晋文公就在绵山脚下放火烧山,他以为介子推为了逃避大火,就会出山,没想到介子推抱在一棵树上,被火烧死了。晋文公很难过,流着泪回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号令百姓从清明节前一天不得生火。这就是关于寒食节来历的传说。介之推与晋文公的故事,是一个典型的“施恩”与“感恩”的故事,提倡“感恩”,有助于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

  清明节自唐宋成为民俗节日之后,在节俗内容不断扩张的同时,节俗的根本性质虽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演进,较早地出现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娱乐转化的趋向。这种趋向在都市表现得尤其明显,清明祭墓成为踏青春游的假日时光,墓前分享祭品的习俗变成了郊游的野餐。人们常常阖家携带酒食,到郊外园地亲近自然。据刘魁立先生主编的《中国节典》介绍,唐宋时期,清明踏青的活动非常丰富,常见的活动有荡秋千、拔河、扑蝶、采百草、放风筝、插柳、植树等习俗。正是“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插柳与戴柳也是清明特有的风习时尚。柳树为春季应时佳木,得春气之先,相传民间新火的传递也是以柳条传送。民国时期,插柳日还曾一度成为“植树节”。

  对祖先与先烈的追悼与祭祀是传统社会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时至今日,祭祀先人仍为中华民族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每年清明时节,不仅故地亲人要上坟祭扫,大批旅居海外的华人,港、澳、台同胞同样纷纷赶回故土,祭奠祖灵。与此同时,沐浴着风和日丽的大好春光,尽情地享受这春天的温暖,也是自然赋予我们的文化权利。

清明节认识存在误区

  清明这个节令本来是仲春,不知何时变成了“鬼节”。

  晚饭后出门,只见江堤下马路边,到处是“画了一个圈”,蹲在地上烧纸钱的男男女女。

  我曾经与亲友们说过:按阴曹地府里的“宪法”规定,好人死了以后,要么成仙要么转世,他们是不会成为孤魂野鬼的。(所谓孤魂野鬼,一般是指那些被人逼死、被人谋害或死于非命的冤魂,在毛时代的中国,运动是一个接着一个运动,特别是在十年文革,这样的冤魂可谓多矣)。谁家的父母在世的时候是善良人、本分人、自食其力的人,既没有谋财害命,也没有巧取豪夺,更没有参与政治迫害,死后即便不会到天堂去,至少阎王爷也会叫他们自然地进入轮回。父母们死去一、二十年,他们或许已经在某个地方转世为一个小伙子或是一个小姑娘,只是他们不再认识我们,我们也无法认识他们。所以,这样不在死者坟前烧纸钱的祭奠,不是四处游荡的“孤魂野鬼”是不会收到的,这不但污染了城区的空气和市民居住的环境,而且对于死者也是没有丝毫意义的。

 ——我的亲友们都首肯我的这些话,所以每年的清明节,即使因工作忙不能到死者坟前祭奠,也绝不图省事就近去江边或十字路口烧纸。

   如果说出生是生命的开端,那么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结。

  一般的中国人,感觉自己生命之火即将熄灭的时候,往往会说:“我不行了,快去见阎王老子了。”面对死亡,有人流泪,有人疯狂,有人坦然以对。生命受时间段限制,有的人长一些,有的人短一些。有的人要活一万岁,于是自己编些个“万岁、万岁、万万岁” 、“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万寿无疆”的口号叫几亿人必须喊。喊归喊,阎王的 “无常”鬼卒们该来照来,照样一索子圈住了脖子拉走。“哪怕你铜墙铁壁、哪怕你皇亲国戚”,哪怕你气焰熏天!

  拉走以后怎么办?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之《西游记》“唐太宗游地狱”一段写的最明白不过:做了善事、好事、积了德的升仙,一生平平淡淡没有恶迹罪过的投胎转世,再次做人。欺了心、亏了德,谋了人家的财、害了人家的命,甚至是整死了无数生灵的那种东西一定要下地狱。地狱分十八层,做的坏事、恶事越多,罪恶越严重的东西下的层次越低,如果被罚到第十八层,那它就别想熬出来了,因为凡是作恶做到可以下十八层地狱的恶魔都将在那里万劫不复!

  曾几何时,有的人干了一辈子坏事,害了一辈子人,临快完蛋的时候,明知道阎王的 “无常”鬼就要到了,自己将不可避免地下地狱了,却自欺欺人地要说一句:“我就要见马克思了”,或是“我已经收到马克思的请帖了”云云。

  马克思是德国人,人家那里信上帝,上帝只收自己的信徒,干什么收你中国佬?再说,马克思在阳间只是写了一本《资本论》、声援了一下巴黎暴动而已,丰功未建,伟业未立,死后不可能有资本在阴间另造一个“共产主义天堂”,公正的上帝也不会把自己的天堂让给他。毫无疑问,他在那里肯定没有自己的地盘,你中国人都去了,住在哪里?吃喝问题怎么解决?马克思到哪里搞茅台酒伺候你们?

  另外还有一点要提醒:中国人“走”,一般都是阎王派出的 “无常”鬼过来“提”走的,你怎么能从鬼的手里溜掉,自己去找马克思?

2014-7-17 11:50:10     浏览人次: 1267
 
 
 
 

总编:牛子嫣 编委:任红雨 尹正旺 种雪剑 地址:安徽省宿州市政府西侧云集文化商业街5号楼
电话:13905572611;邮箱:zgrmshw@163.com;邮编:234000 ;    皖ICP备:14017835号-1 ;皖公网安备:34132320155005号
Copyright @ 2014-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人民书画网版权所有